夏朝国祚为什么是五百零二年
昔前我曾发布伏羲以来历代王朝和时间,有人问起为什么夏商周国祚年限与断代工程颁布的不一样,特别是夏朝,史书上记载一般是731年、471年等,今来解答一下。
首先,《史记》中,夏商周三代都没有明确记载国祚多久,只能根据其他文献来参考。
汉郑玄《易纬稽览图》:「禹四百三十一年,殷四百九十六年,周八百六十七年,秦五十年」
《竹书纪年辑证》:「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
又《竹书纪年》:「起壬子,终壬戌」。
没人注意过 这本身就矛盾。因为假如起壬子终壬戌,则必须是490年,471年显然不符合。这么矛盾的古人都没认真计算过就记录下来。然后又有《三统历》《汉书》中说夏朝432或431年,这个显然就是在490年的基础上少算了一个甲子。
《竹书》注辑虽然解释当为申舜之十四年,但又与他本身记载的元年壬子是矛盾的,所以注辑解释舜之十四年不成立。
断代工程就是参考的471年说,但这本身就是错误的。
那么夏朝年限究竟该怎么算呢?
按《今本竹书纪年》:禹元年壬子。八年帝陟。又云禹立四十五年。
是否矛盾呢?
《孟子·万章上》载:「昔者舜(此处舜当指末代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
《今文尚书》载:「舜生三十征,庸二十,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
按照我的版本黄帝纪元6490年癸酉,姒文命(夏禹)正式登天子位,在位10年。
黄帝纪元6490年是癸酉,倒推到黄帝纪元6469年是壬子。
其实所谓的《今本竹书纪年》禹元年壬子只是禹被舜王朝荐用之年,并非禹登基成为天子之年。禹元年壬子显然又是把任用之年与登基之年混淆造成的错误。
黄帝纪元6469年,正式荐用禹,17年后,末代舜崩,再守孝三年之后(期间舜之子代执政),恰好就是黄帝纪元6490年癸酉。
6469+17+3=6489。
至于又有禹立四十五年的记载,矛盾吗?
根据《竹书纪年》载: 「(末代舜)十四年卿云見,命禹代虞事。」在末代舜14年时,就开始任命禹代为处理虞朝的政治,三十年,正是荐用,又十七年,崩,又三年守孝,姒文命正式建立夏朝,之后在位十年。若从命禹代虞事算起到大禹崩,恰好四十五年。
所以这些看似矛盾又错综复杂的记录,其实并非都是错误的,而是记录混乱导致。
正是由于我这个版本的年限和干支,都能契合书籍的记载。
《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七》:「雷泽县,上。西北至州九十里。本汉成阳。……尧陵,在县西三里。自尧即位,至永嘉三年,二千七百二十一年,记于碑。」
永嘉是西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永嘉三年即夷元309年。
这里有个前提是按照《帝王世纪·五帝》记载:「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乃殂。」又尧元年丙子算。
按照上述计算,帝尧继位于夷元前2412年,其中尧98年、舜46年,故得出夏元年为夷元年2268年,又恰好是癸酉的前一年,且符合《皇极经世》关于商周年限,减去商周得出夏朝共五百零二年。
当然尧舜本身是朝代并非帝王,故《帝王世纪》夏朝之前的不可信,但可以得出夏朝元年时间能对上诸多文献。
夏朝帝王年限,我列表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