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地理解读(系列12)-上古中心
相关链接:
【注】:建议按系列顺序阅读
【注】:建议按系列顺序阅读
接前文,当本系列提到上古豫州其实是盆地之州时,有不少河南朋友表示,绝不可能。可以理解,毕竟河南朋友一直以中原自居,断难以接受上古中心不在河南。
如果从本系列按顺序看完便可知,上古中心不在河南是基于史料论证,是可以推论的。至于有人提到黄帝、伏羲等故地故国在河南之说,其实有的矛盾有的并不影响。
以太昊陵为例,太昊陵怎么来的呢?其实是春秋时期一个打渔的渔父捞出一个头上长双角的头骨,不知是何物,拿去问司城贞子。司城贞子是官城池的官,是地地道道的陈国人,陈湣公大夫。失名,谥贞子。孔子过陈,尝主其家。司城贞子也不认识这头骨是何物,恰逢孔子正在陈国讲学,于是他拿去问孔子,经过孔子辨认,认为这一定是伏羲头骨,于是劝说陈国选地厚葬头骨,就是现在的太昊陵。
之后汉代经学、纬学兴起,都一直说伏羲都陈。
《读史方纪要》:「又曰:昔伏羲都陈即今河南陈州,神农亦都陈,又营曲阜即今山东曲阜县。黄帝邑于涿鹿之阿涿鹿」
《焦氏易林注》:「伏羲,都陈,黄帝为有熊国君,少典之子。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非陈地”」
《潜夫论·五德志》:「伏羲都陈。」
诸如此类的,皆出自汉儒之论。把伏羲锁定在陈国的,源自孔子对不知名头骨的“辨认”。至于上古伏羲是不是真在河南,就没人论了。
这些论调都不足以证明伏羲在河南。
在山海经大荒海内经中,北方、西方、南方皆有不少国家,唯独东方无国, 何也?因为荒古时代,曾经整个东方平原地区其实是海洋。大荒海内经描述的就是那个时代的情况。
在今北极圈西伯利亚等大片永冻土下,发现过猛犸象骸骨,我们的地球曾经变暖变寒很多次,当两级冰雪融化,海平面能上升170米左右,在漫长的荒古时代,经历过海平面上升、下降等诸多情况。
今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广义黄泛区曾经地面很低, 海平面上升时,皆为海洋。这也解释了为何大荒海内经东方无国的情况。
以河南开封城为例,俗言开封城,城垒城。距离我们不远的战国唐宋等时代开封,最远能在今开封地面十几米以下,更何况上古时代地面。
当华北华中等地大量在海下时,上古中国最佳的生存地方无疑就在四川盆地。上古帝王于此建都、繁衍,成为上古中心,也就是必然。
后来海平面又急速下降,甚至今东海广大地方都是陆地平原。
距今1.29至1.15万年前,发生「新仙女木事件」,气温又骤然下降了,世界各地转入严寒,两极和阿尔卑斯、青藏高原等地的冰盖扩张,许多本来迁移到高纬度地区的动植物大批死亡。这一次降温是很突然的,在短短十年内,地球平均气温下降了大约7、8℃。这次降温持续了上千年。
海平面急速下降,东部出现大量适合生存的土地,于是帝俊、大皞、黄帝、炎帝等家族和后裔都要疯狂向东扩张领地。在山海经中记载在东部占领了二十几山,建立十八个方国。
《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
根据海平面下降后地形推断,所谓少昊之国即今琉球诸岛,大壑即亚洲大陆架与琉球中的海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