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不是教出来的


蕐夓文朙中樞府 二七六二四九九年八月初十
原創

旧文新发

原文发表于西历2016-10-17 



今天來谈一个看似不怎么重要而又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话题,艺术审美。

 

在今天世界各大院校中,对于艺术有一门专门的审美学教学,叫做什么教育。对于此,我有不同看法。艺术审美真的可以通过教育就能提高吗?如果是,那千百年来的天才艺术家怎么就没有一个是可以复制的呢?本人也算得上是半个艺术出身,对此应该说有一定的发言权,当然,观点仅代表个人,列位看官看看而已,切莫当真。

 

艺术是什么?

 

要想搞懂艺术审美,首先要搞懂艺术的概念。艺术,在汉语词汇里是才艺和技术的统称。而才艺表示在某一方面的能力和表现这个能力的程度。

 

才艺,能查到的最早来源是《列子·周穆王》,「万物滋殖,才艺多方」。换言之,凡天下一切人为操作的事,有一定的表现能力,则可称得上才艺。所谓表现能力,也就是用户体验,表现出来的让用户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觉得舒服,是一种享受,那么这种东西就是才艺。

 

技术,是指具体的操作法术。出自《史记·货殖列传》,「医方诸食技术之人,焦神极能,为重糈也」。指人具体的操作方法,有动手的,有动脑的,有动体的,有动眼的,有各类综合的。

 

明白了这个也就明白了艺术的概念,当然,与我们通常说说的艺术概念也不是完全对等,因为历史文化发展的原因,这些词汇在概念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追根溯源,根本不变。


在隋唐时期《艺文类聚》中已经有艺术一词,而《通典》中也有载:「其外文武贡士及应制、挽郎、辇脚、军功、使劳、征辟、奏荐、神童、陪位,诸以亲荫并艺术百司杂直,或恩赐出身受职不为常员者,不可悉数。大率约八、九人争官一员。」「而门资、武功、艺术、胥吏,众名杂目」。

 

均指才艺和技术统称,确切的说,是才艺且技术。所以是一种优质演化到思想境界的一种概念,必然要脱胎于社会生活,又要高于社会生活。亦即我们常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也就是艺术本身是生活的奢侈品而非必需品,这个奢侈的方面多表现在思维的高度。换言之,艺术水平完全是思想境界的高度在人类中构架思维的能力。那么,请问,这种东西是可以教育出来的吗?

 

艺术在通常的概念中具体到包括文学、书法、绘画、摄影、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游戏、竞技等。

 

所有的艺术共同的本质都是人性情感,这一点毋庸置疑。正如《诗大序》所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人的情感思维用言语来表述,当言语都不够表述了,则会感叹、嗟叹(文学诗词),感叹还不够就用歌曲音乐来表述,音乐还不够表述,则用伴随音乐的节奏跳舞了。

 

如果艺术阐述的不是情感,则不能称之为艺术,那顶多是没有生命没有灵魂的技术。正是由于艺术拥有灵魂,所以历史的天才艺术不会有重复之人,效法古人而从没开辟成自己灵魂的一面,是永远不被承认的个人艺术。

 

透过艺术,完全可以了解从未交流过的人,他们的情感,至于是不是真的了解?那可未必。教科书式的对古人文学表达了怎样怎样的思想感情未必正确。这其中需要自我意识的提高。好东西都是无法教的,这其中无法教的部分就是这个项的艺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出处 《庄子·天道》:「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庄子还在另一个故事中阐述这个道理。《庄子》中轮扁斫轮,「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人名,是个木匠)在堂下凿木做车轮(竟然不怕吵)

轮扁问:大王,你在读书啊?读的什么书啊?

齐桓公:没什么,都是些圣贤的书。

轮扁:那圣人还在世吗?

齐桓公:托你的福,圣人已经挂了。

轮扁:那大王你读的就是圣贤留下来的糟粕啊!

齐桓公:嘿,我说你个做轮子的木匠,寡人读个书你也要说三道四,给我说出个道理来,能说出来则罢,说不出道理寡人真的把你轮流扁你(轮扁这名就是遭扁的)。

轮扁:我是从我做轮子的经验的出来的,你看我砍木材制作轮子,(榫头)做得过于宽缓,就会松动而不牢固,做得太紧了,又会滞涩而难以进入。(我做得)不宽不紧,得心应手,口里说不出来,但其中自有度数分寸在。我没办法用语言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做轮子的经验和方法),所以我已七十岁了,还在(独自)做车轮。古代人和他们所不能言传的东西都(一起)死去了,那么您读的书不过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齐桓公:(寡人内心是崩溃的,不过你说得好有道理,寡人无言以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好的东西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庄子用这个故事告诉世人,世间的大道理或是小艺术,都是学不来的,要靠自己领悟。

 

那惨了,我们今天读的古书都是糟粕,这篇文章虽然写出来,也是糟粕。真正的东西都需要自己去悟。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艺术审美,前面阐述了,是思想境界和思维构架能力,本身就比朴实的生活高,是更加教不出来的。

 

在我们中国,将艺术发挥到极致的可谓道家,无论视觉艺术,还是听觉艺术,以及文学,正如鲁迅所言:「关乎美文者,道家也」。不是不是很理解,可以看看哪怕是道士们早晚课唱的经,其艺术美感如何。比如「河海静默,山岳吞烟,万灵振伏,招集群仙」。短短几个字,把天地山川这种美景表现得淋漓精致,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自己是以仙人在天的眼光俯视美妙的神州大地。道家在艺术成就上影响力这么大,其原因是道家思想,中国的所有艺术形式都是脱胎道家思想。比如篆刻,在知黑守白,知白守黑,存工论拙等艺术表现形式上,一刻也离不开道家思想,「始于一画,而界破虚空」更直接是书法和绘画的本质思想。

 

那么?又为什么说这种艺术审美是教不出来的呢?

 

原因很简单,这是悟道的结果,而思维过程无法引导,只需要给一个环境耳濡目染即可。

 

当今的艺术教育恰好抹杀了真正悟道的思维,直接把人教成「匠」。以宋朝的王希孟为来说,他的《千里江山图》成就简直非凡,而他完成这幅画时年仅十七岁,不幸的是,十八岁的他英年早逝。

 

审美不是教出来的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一个十七岁的孩子,他也不知道自己做的好不好,而恰好就是这种不知道好不好成就了他的好,按照西方人的概念来说,那是上帝让他干了这件事。因为惯性思维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孩子能有这样的成就。

 

为什么?因为他是孩子。正如老子所说,「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复归于婴儿的状态才是最好的,只要外在的技术没问题,而内在的赤子之心成就了艺术的高度。这不是学来的,而是悟来的。如何悟出来?需要一个大环境。

 

众所周知,宋代艺术是中国艺术的顶峰,甚至是人类艺术的顶峰。宋画、宋书法、宋版书等等,后人至今没有超越。原因何在,宋代皇室推崇下,精致的艺术生活成为必修,王希孟也是天子门生,在这种环境下,不出王希孟也会出李希孟、张希孟。

 

抛开成人们所谈的那些「美学理论、艺术史知识」等,仅以孩子版的「不懂」,而赤子的心境恰如其分的成就艺术。


如果不好理解,我举个形象点的例子。诸位看官问问自己,你有没有从小一种非常崇高原大的理想或曰梦想,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不敢提,甚至都不敢想了,因为太崇高太伟大。


比如,把梦想把一片沙漠变绿洲,找到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当上国家总统改变社会,成为一位科考人员探索宇宙等等。


这些理想太大太崇高,高到自己不好意思开口讲出来,因为怕。怕什么?怕人笑话。这个怕恰好束缚了你朝这个方向努力,时间越久,自己都怀疑自己的想法,甚至自己都嘲笑自己年轻幼稚,想法多么的天真。

 

那真的是幼稚吗?当我们对一个崇高的想法自我否定时,已经不是赤子,所含之德越来越趋于成人化,而所谓的成人化,无非是与他人相同相似,磨灭个性思维,既然失去个性,何来天才艺术的出现呢?

 

而审美,就是对崇高艺术的肯定程度,如果都失去个性,又何来审美肯定呢?


审美不是教出来的

 

宋代发展出的生活艺术,在方方面面都给后世留下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度。比如瓷器、家具的极简主义,比起满清入关后的暴发户审美,有个空隙就雕龙画凤,雅与俗的差距竟然这么大,不是可以教出来的,而是集体民族的审美。

 

日本学习唐宋,在日本的影响特别大,但无论怎么学,依旧超不过。拿日本书法来说,仅仅出现一个空海有点水平,但无法与中国的书法家比肩。拿服装来说,日本吴服学习吴地的汉服,汉服在配色和图案上,倾向于道家思维的「」或者「」,加之宋代程朱理学思想的推广,极简主义朴实内敛的审美风,直接上接周秦汉唐,同时不失庄严肃穆。


审美不是教出来的


而日本引过去后,立马画风突变,大红大绿、大花大鸟在衣服上,这本身就是一种俗化。(当然,当你的审美高度还没到达的时候,反而认为这是美)

 

如何给国人留下一片审美的空间,不是教育,而是环境。教是教不出来的,只有耳濡目染。我就主张,从小的教科书特别是语文课本,其文字采用各种字体的书法体来写内容,让孩子从小眼见就欣赏这种美,自然而然趋向于模仿而培养出书法审美。配图也采用国画等形式,自然培养绘画审美。课文内容采用诗经般的「思无邪」内容,不要动辄小孩就去分析国家政治、课文含义。这不是他们该做的。

 

而对于社会,更要禁止诸如赵本山之流的低俗恶搞,以及某些电视台那些低俗的综艺节目,活生生的吧国人引向靠下身思考取乐的动物,堂而皇之的登上大雅之堂,美其名曰:「艺术」。

 

我不看春晚已经十几年,原因想必也不用多说,真正华夏的艺术何在?

 

审美与素质是分不开的,而当群体国民审美低下之时,谈素质,呵呵,做梦去吧!


 


15 評論 - 登錄 參與評論
畅翔 五年前
1
人之初,性本善。 轻轻的我走了
乐乐 五年前
2
人之初,性本惡。 輕輕的我走了,揮一揮匕首,不留下一個活口
无为 五年前
3
见素抱朴
金山 五年前
4
讲重点:审美不是教出来的,是从土壤里长出来的😁
小新 五年前
5
之前对于篆书经天纬地的特点只是流于形式概念,最近几次夜习篆书感受颇深,练习之中偶有跟天地自然气息无限接近的感觉,字虽丑心却舒~~
法锦 五年前
6
(ง •̀_•́)ง
云浪彩衫巍 五年前
7
书写的真至旗地,。含德之厚者,比与赤子。我也不喜欢看春节晚会。
云浪彩衫巍 五年前
8
见素抱朴
福润一生 五年前
9
👣
後子虚 三年前
10
吾道一以贯之 乐而不淫 游于艺
默慢慢 三年前
11
👍 曾經很喜歡蘇州 公交站牌廣告燈箱體就是各年齡小孩書法作品。現在少很多了 很多廣告。手寫字體美不勝收啊
手掌 三年前
12
感觉对于孩子其他方面的教育同样是给予一个坏境即可!教,如果德水平不够,反而容易把孩子教坏的......想起一句话:…非其人勿教非其道勿授,是谓得道……
似兰馨香 三年前
13
非常需要环境耳濡目染
德德 三年前
14
反复揣摩这句话:内在的赤子之心成就艺术的高度。
风幽天下_945 三年前
15
见素抱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