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考证黄帝以来朝代积年
目录
弁言
一、总述
二、黄帝朝年代考
三、少昊朝年代考
四、颛顼朝年代考
五、帝喾朝年代考
六、帝挚及帝尧朝年代考
七、帝舜朝年代考
八、夏商周年代考
九、总表
弁言
前文我通过历法计算考证黄帝元年距今一万零七百八十年,收到部分读者反馈,有质疑有赞成。
质疑者,原因很简单,即黄帝元年要是那么古早,黄帝以来的朝代积年怎么够数呢?先不说夏朝之后,夏朝之前到黄帝,有近六千五百年左右,又有何种文献记录支持填补这么久的空白呢?
不得不说这是个好问题,如果不解决黄帝到大禹之间的积年数,则黄帝元年距今上万年显得那么单薄,故必须写此篇文章,解决此问题。
一、总述
在看本文之前,须先知概要,要是按照《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黄帝至大禹之间仅有二三百年,与我考证的黄帝至大禹六千五百年左右差了二十来倍,差距这么大的原因又何在呢?我总结有以下之情况。
(一),被后世统治者或修史者人为篡改和删除。
例如,明朝燕王朱棣以靖难之名夺取了侄子的皇位,他甚至想抹杀建文帝存在的那四年,改建文四年为洪武三十五年。这是离我们现在比较近的历史,且他抹杀并未成功,若是当年真遇到大动乱,导致史书混乱,那么他这么篡改,加上原本有建文四年的记录,就会造成在计算明朝积年数至少有六个不同情况,四个不同数据。
洪武31年+建文4年+后续明朝=276年
洪武35年+后续明朝=276年(按朱棣想法篡改成功计算)
洪武31+后续明朝=272年(直接删除建文,但旧记录只有洪武31年之误)
洪武35年+建文4年+后续明朝=280年(认为洪武真有35年之误)
洪武27年+建文4年+后续明朝=272年(认为洪武31年含建文4年之误)
洪武31年+建文35年+后续明朝=307年(认为永乐前的洪武35年是年号建文记错之误)
你看就这么简单的篡改了一下年号,若史料混乱就极有可能导致以上错误数据。由于明朝离我们较近,史料没有大的混乱我们能辨真假,要是几千年后呢?真难说。
同理几千年之前的史料,那时候信息更不发达,由于人为的篡改是极有可能造成数据混乱的。
那么古人有没有这种篡改或人为的删除呢?当然有,《史记》中直接把整个少昊删除。《轩辕本纪》:「《史》又云:十二姓德薄不记录」后人认为德薄的甚至不记录。
(二),出生年、诸侯国继位年、天下共主继位年混淆。
比如黄帝,有记录元年是丁亥的,实际上此是黄帝继位有熊国之年,非天子之年。更有元年按出生年算的。多个数据混淆导致后世计算积年数错误。
(三)以开国君或著名君代整个王朝者,名号混淆。
例如《易稽览图》:「甲寅伏羲氏,至无怀氏,五万七千八百八十二年。神农五百四十年。黄帝一千五百二十年。少昊四百年。颛顼五百年。帝喾三百五十年。尧一百年。舜五十年。禹四百三十一年。殷四百九十六年。周八百六十七年。秦五十年。」这其中的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禹皆是用个人名号代表整个朝代,故在具体某条史料中,是个人还是朝代,往往混淆导致错误。
(四)重名导致的混淆。
例如少昊王朝有名挚,帝喾之后又有帝挚。少昊王朝、陶唐王朝皆有共工者。黄帝王朝、帝喾王朝皆有帝鸿者。尧帝时大羿,夏朝篡夏后羿者。颛顼时有崇侯鲧(伯鲧),夏禹之父夏伯鲧者。太古治水大禹,夏朝姒文命赐号大禹者。凡此重名者导致混淆不分的,历史记录也就一笔糊涂账。
明白以上此类情况,则知上古历史积年各个版本差距巨大就正常了,我们须辨真伪即可知真史。
二、黄帝朝年代考
关于黄帝朝积年数及帝王数,有诸多不同版本,哪一个才是正确的呢?
《春秋命历序》:「黄帝传十世二千五百二十岁」
《易稽览图》:「黄帝一千五百二十年」
《通鉴外纪·黄帝》所引《命历序》:「黄帝传十世一千五百二十岁」
《礼记·祭法正义·校勘记》:「(黄帝)二千岁」
《闽本》、《蜀本》(黄帝)作「一千」
《通志·卷一·黄帝》:「(黄帝)子孙相承共一千五百二十年」
《轩辕本纪》:「黄帝相承凡一千二百五十年」
《辨证论》:「(黄帝)一千七十二」
世系数有一世(《史记》)、十世(《春秋命历序》)、十一世(《广博物志》)、十三世(《辩正论》)、十八世(《春秋命历序》《轩辕本纪》《佛祖历代通载》)等不同版本。
黄帝年数:2520年、1520年、1250年、1072年、2000年、1000年
黄帝世系:1世、11世、13世、18世
根据以上资料,如何能知道黄帝朝具体积年及世系呢?暂时不能。
《玉海》、《混元圣纪》、宋,刘恕《资治通鉴外纪》:「黄帝元年丁亥」
《佛祖历代通载》:「太史公史记称,黄帝三十八年,命风后定甲子。」「风后定甲子(一云大桡,帝即位三十八年。始命大桡作甲子。」
《轩辕本纪》:「帝年十五,心虑无所不通,乃受国于有熊。」
「于时大挠能探五行之情,占北斗、衡所指,乃作甲乙十干以名日,立子丑十二辰以名月,以鸟兽配为十二辰属之,以成六旬,谓造甲子也。」
「帝有天下之二十有二年,忽有蚩尤氏不恭帝命,诸侯中强暴者也。」
「黄帝又与榆罔争天下,榆罔恃神农帝之后,故争之。黄帝始以雕鹖鹰鹯,一云隼之羽,为旗帜《六典》曰:今鵕鸃旗也。以熊罢郤虎为前驱,战于阪泉之野地名,在上谷郡,今妫州也。三战而后克之。帝又北逐獯鬻之戎即匈奴也。诸侯有不从者,帝皆率而征之。凡五十二战,天下大定。」
「于是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帝以己酉岁立,承神农之后,火生土,帝以土德,称王天下,号黄帝。」
《广黄帝本行记》「黄帝有子,各封一国,具中卷,总三十三氏,出黄帝之后。子孙相承,凡一千二百五十年。自黄帝己酉岁至今大唐广明二年辛丑岁,计三千四百七十二年矣。」
《系本》及《律历志》:「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泠伦造历,吕大挠作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此六术而著调历。」
根据以上资料,可以得出结论,黄帝元年有丁亥、己酉、甲子三种不同。那么这是矛盾的还是相融的呢?
我们知道,黄帝历的元年是四甲子,即历法甲子年,按照以上资料记载,则颁布历法之时,黄帝已经在位三十八年。黄帝元年丁亥和己酉不同版本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并不矛盾,因为按照数据推算可以发现,其干支和年数是完全符合的。
黄帝纪元 | 干支 | 在位 | 年龄 | 事件 |
前52年 | 癸酉 | 1 | 降生 | |
前37年 | 丁亥 | 1 | 15 | 年十五,受封于有熊 |
前17年 | 丁未 | 21 | 35 | 蚩尤起兵 |
前16年 | 戊申 | 22 | 36 | 伐蚩尤,战榆罔 |
前15年 | 己酉 | 23 | 37 | 代神农氏王天下 |
1年 | 甲子 | 38 | 52 | 王天下第16年作《调历》 |
62年 | 乙丑 | 100 | 115 | 在位百年,实任75年,空位25年 |
所谓黄帝元年丁亥,是指受封有熊国开始,当时还是诸侯国。
所谓黄帝元年己酉,是指打败蚩尤和榆罔后,成为天下共主开始。
所谓黄帝元年甲子,是黄帝历的开始,也是后世黄帝纪元的真正开始。
那么怎么去确定黄帝王朝的积年呢?
《云笈七签·轩辕本纪》:「生二十五子,得姓者十二人一云十三人,姬、酉、祈、巳、滕、箴、任、苟、僖、诘、旋、依《史记》云六十一姓,惟厘、嬛二姓不同。所云黄帝姓公孙者十八代,合一千五百年,其十二姓十三代,合一千七十二年。《史》又云:“十二姓德薄不记录,”亦不可也。」
这里有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黄帝姓公孙(实际为姬)者,18代,1500年。得到赐姓的有12姓13代,1072年。这就完美契合了前面的十三世、十八世、1072年的相关记载。
那么黄帝朝1500+1072=2572年,注意,这个数据是从黄帝出生开始算的,从前文得知,黄帝52岁做《调历》,开始纪黄帝元,那么黄帝纪元开始的黄帝朝是2572-52=2520。完美契合《春秋命历序》:「黄帝传十世二千五百二十岁」。
而黄帝真正代替神农氏王天下还得往前推十五年,故黄帝王朝王天下积年是2535年。
有多少世系呢?13+18=31代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德薄不记录。假设有一倍的德薄者,则也有六十余代,按《史记》云六十一姓姑且算,至少有61代。平均40年左右,是符合常理的。
关于具体有哪些帝王世系呢,不在本文详说。
这也侧面说明关于黄帝朝的积年和世系和元年干支等记载,不同的版本不能说是错误的,只能说是记录不全面,而导致的混淆。
所以黄帝朝积2535年,其中元年甲子开始2520年。通过计算第2520年为癸亥年,则推出少昊王朝元年也是甲子年。
至于黄帝朝这么久,可不可信,先搁置,后文看完再对比干支和相关积年记载即可得知。
三、少昊朝年代考
关于少昊王朝,资料比其他王朝要少得多,在《史记》中直接剔除五帝体系,而古本《竹书纪年》由于残缺,又经唐宋人注签,基本上都是按照《史记》体系,故《竹书纪年》也查不到少昊的相关资料。
但《竹书纪年》曰:「黄帝至禹,三十余世」。也侧面证明少昊王朝的存在。
《易稽览图》:「少昊四百年。」
《佛祖历代通载》:「(少昊)凡十代。四百九十年。」
《绎史》引《拾遗记》:「(少昊)末代为龙丘氏、蛇丘氏。蛇丘氏,出《西王母神异传》。」
《命历序》:「少昊传八世,五百年。或云十四世,四百年。」
《轩辕黄帝传》:「帝之子少昊名挚字青阳,号金天氏,居位八十一年,都曲阜,子孙相承共四百年。」
敦煌写本《天地开辟以来帝王纪》:「五帝少昊,自(字)青阳,号金氏,风凰之树,瑞以鸟名。在何(河)南教人造作衣裳、弓箭、置立仓库、尊卑有别,治经一千年,遂即灭矣。禅位与颛顼也。」
《续幼学歌》:「炎帝火,黄帝土兮少昊金。颛顼为水帝喾木,唐火虞土夏金存。商水周木相生说」很明显把少昊按照朝代五行划分。
少昊年数:400年、490年、500年、1000年。
少昊世系:8世、10世、14世。
根据前文黄帝朝,可以推出少昊朝始于甲子年,由于少昊朝起讫干支没有记载或人为删除,故不能确定少昊末年,也就无法确定少昊积年,暂且放一下。
少昊朝结束是颛顼朝,能否根据颛顼朝来推少昊朝积年呢?
颛顼元年按《路史》「其立也,岁居豕韦。其崩也,岁在敦火」
岁居豕韦、岁在敦火是什么意思呢?
《左传·昭公十一年》:「此蔡侯般弑其君之岁也,岁在豕韦。」「杜注:“襄三十年蔡世子般弑其君,岁在豕韦,至今十三岁,复在豕韦。般即灵侯也。」杜预的注释来看,岁次豕韦是岁星纪年的表述。
而《左传》襄公三十年又云岁在嫩曾之口。嫩曾是十二次的一个名称。
嫩皆、嫩曾、娵訾同也。
《资治通鉴》卷五十九《汉纪》五十一灵帝中平五年胡注中引述两种史料,是蔡邕《月令章句》和《晋书天文志》所载北魏太史令陈卓的记述,十二次名称完具,完整地呈现豕韦与嫩營的对应关系,兹表列如次,并附列陈卓所云十二次与十二地支的关系:
蔡 邕 | 玄 枵 | 星 纪 | 析 木 | 大 火 | 寿 星 | 鹑 尾 | 鹑 火 | 鹑 首 | 实 沉 | 大 梁 | 降 娄 | 豕 韦 |
陈 卓 | 玄 枵 | 星 纪 | 析 木 | 大 火 | 寿 星 | 鹑 尾 | 鹑 火 | 鹑 首 | 实 沉 | 大 梁 | 降 娄 | 娵 訾 |
地 支 | 子 | 丑 | 寅 | 卯 | 辰 | 巳 | 午 | 未 | 申 | 酉 | 戌 | 亥 |
换言之,颛顼元年为亥年,颛顼朝覆灭年为午年。
按照文献,颛顼朝有350年、500年、520年、548年不同版本。亥年与午年之差末位一定是八年,唯一符合的便是548年。
再按照少昊元年为甲子,按前文推断是黄帝纪元2521年,少昊年数:400年、490年、500年、1000年对照。
根据积400年数,末年为黄帝纪元2920年癸卯年,距离最近的亥年为2916年己亥。
根据积490年数,末年为黄帝纪元3010年癸酉年,距离最近的亥年为3012年乙亥、3000年癸亥。
根据积500年数,末年为黄帝纪元3020年癸未年,距离最近的亥年为3024年丁亥。
根据积1000年数,末年为黄帝纪元3520年癸卯年,距离最近的亥年为3516年己亥。
再根据《命历序》:「少昊传八世,五百年。或云十四世,四百年。」八世年数500年还超过十四世年数400年,显然不符合常理,故四百年应该舍弃。
赵永恒先生亦推断颛顼元年为己亥。
再按照朝代传世代数,参考黄帝朝,得薄者不记的常规,故八世、十世、十四世皆太少,按翻倍的情况下,平均每位帝王积年参考黄帝朝,应取1000年。
故颛顼王朝元年为黄帝纪元3516年,则少昊王朝积年995年,始于黄帝纪元2521年甲子年,终于黄帝纪元3515年戊戌年。
四、颛顼朝年代考
颛顼朝资料比少昊朝颇多。《易稽览图》:「颛顼五百年。」
《世本集览》:「高阳十世」
《春秋命历序》:「次曰颛顼,则高阳氏,传二十世,三百五十岁。……颛顼传九世,三百五十年。」
《路史·疏仡纪·高阳》:「颛顼在位七十有六崩。」
《通鉴外纪·黄帝》:「颛顼在位七十八,崩。年九十八岁。或云九十一。葬濮阳。《命历序》曰:颛顼传九世,三百五十年。或云八世,五百四十八年。」
《佛祖历代通载》:「凡八代五百二十年。」
颛顼年数:350年、500年、520年、548年。
颛顼世系:8世、9世、10世、19世、20世。
据「其立也,岁居豕韦。其崩也,岁在敦火。」确定颛顼朝积年548年。
则颛顼王朝始于黄帝纪元3616年己亥年,终于黄帝纪元4063年丙午年。
少昊王朝末年,少昊的方国少昊之国(今琉球群岛),担任方国国君的孺帝颛顼,由于新仙女木事件末期,海平面迅速上升,少昊之国原本是很大一片陆岛,逐渐失去资源,孺帝颛顼想回到大陆,遭到少昊王朝的拒绝,并派遣当时的水正共工派兵阻截,于是孺帝颛顼与共工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共工怒撞不周山,海平面依旧迅速上升,这件事被神话记录为「天倾西北,地陷东南。」
孺帝颛顼成功夺取了少昊王朝政权,为了抹杀少昊王朝之前塑造的文明体系,颛顼开启「绝地天通」摧毁大量少昊王朝的文明影子,对少昊王朝全方面抹杀,最重要的就是文字。这也是导致后来少昊王朝不被记录在案的重要原因。
五、帝喾朝年代考
关于帝喾王朝,其积年也有多个版本。
敦煌写本《天地开辟以来帝王纪》:「帝喾高辛氏,姓姬名受,黄帝九世孙,能分别五色,男女别途,吊问日吉凶迎送,治经一千一百年,遂即禅位尧帝。」
《易稽览图》:「帝喾三百五十年。」
《春秋命历序》:「次是帝喾,即高辛氏,传十世,四百岁。」「帝喾传十世乃至尧。……帝喾十世,传姜嫄是帝喾十世之后子孙之妃。……帝喾传九世。」
《世本集览》:「高辛十世」
《佛祖历代通载》:「(高辛)凡九代。三百五十年。」
帝喾年数:300年、350年、400年、1100年。
帝喾世系:8世、9世、10世、20世。
据前文颛顼朝末年为黄帝纪元4063年丙午年得知,帝喾朝元年为黄帝纪元4064年丁未年。
又根据史料得知,帝喾(王朝)传帝挚,帝挚不善或崩而传尧。
《史记》:「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崩),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帝王世纪》:「挚在位九年,才干平庸,未能妥善管理国家。而唐侯尧仁慈爱民,明于察人,治理有方,盛德闻名天下。挚自致禅。唐侯自知有天命,乃受帝禅」
关于帝挚,诸本皆说在位九年。
《帝王世纪》说尧:「年十五而佐帝挚,受封于唐,为诸侯,二十而登帝位,都平阳」然又说年十五初封于陶,后封于唐,再九年而登天子。那么帝挚就在位不止九年了。末代帝喾崩,三年孝,正式登位,此时尧帝年十五,年二十封于唐,再九年尧帝登天子位。故帝挚在位十七年。
《竹书纪年》残存本中载 「尧元年景子」,景即丙,尧元年丙子。由于是残本,被篡改的可能性小,故尧元年是丙子比较可靠。
按尧元年丙子,帝挚在位九年或十七年,帝喾年数唯一符合者为1100年。
帝喾元年为黄帝纪元4064年丁未年,积1092年后为黄帝纪元5155年戊午年,另加帝挚十七年至黄帝纪元5172年乙亥,则黄帝纪元5173年丙子为尧元年。
或帝喾王朝积1100年后为黄帝纪元5163丙寅,另加帝挚九年至黄帝纪元5172年乙亥,黄帝纪元5173年丙子为尧元年。
今取帝喾王朝积1092年为准。始于黄帝纪元4064年丁未年,终于黄帝纪元5155年戊午年。
六、帝挚及帝尧朝年代考
按前文,舍去帝挚在位九年说,取十七年,帝挚始于黄帝纪元5156年己未年,终于黄帝纪元5172年乙亥年。
尧王朝始于黄帝纪元5173年丙子年。
帝尧:5173-5272,丙子-乙卯,在位100年。(实任70年,空位30年)
丹朱:5273-5314,丙辰-丁酉,在位42年。继位不称帝。
共工:5315-5358,戊戌-辛巳,在位44年。继位不称帝。
四岳:5359-5394,壬午-丁巳,在位36年。继位不称帝。
帝尧王朝(陶唐氏)共积年222年,始于黄帝纪元5173年丙子年,终于黄帝纪元5394年丁巳年。
至于尧王朝为什么是这样,以后再说。
七、帝舜朝年代考
根据前文,帝舜王朝元年是黄帝纪元5395年戊午年。
帝舜王朝,也就是传说中的虞朝。
虞朝和少昊王朝一样,是被新的王朝统治者刻意抹杀的存在,导致在后世积年中只有零星资料。
在《尚书》中本应是鸿篇巨著的《尧典》《舜典》被删成仅有一篇文章。典者,大册曰典。如后世之终其一朝之百科全书。
古书多言唐虞夏殷、唐书、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可知虞朝真实存在,并非仅有舜帝一位。
《国语·郑语》记载西周末年史伯曰:「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虞、夏、商、周是也。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者也;夏禹,能单平水土以品处庶类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周弃,能播殖百谷蔬以衣食民人者也,其后皆为王公侯伯。」可见虞幕是虞朝开国之君或重要之君,地位很高,功劳极大。
《左传》晏婴之言:「箕伯、直柄、虞遂、伯戏,其相胡公、大姬已在齐矣」此皆田氏齐国祖先胡公满之先祖虞朝重要人物或国君。
由于史料缺失,虞朝具体有哪些,估计很难考了。但可以通过前后时间线推断出虞朝的积年。
虞朝积1095年,始于黄帝纪元5395年戊午年,终于黄帝纪元6489年壬申年。
至于为什么是1095年,是根据后面的夏商积年到周的准确纪年数,推出虞朝时间。
正不正确呢?可以通过后面的夏朝纪年个干支来验证。
八、夏商周年代考
关于夏商周,积年版本各有不同。
按我这个版本,
夏朝始于黄帝纪元6490年癸酉,终于黄帝纪元6991年甲午。积502年。
商朝始于黄帝纪元6992年乙未,终于黄帝纪元7635年戊寅,积644年。
周朝始于黄帝纪元7636年己卯,终于黄帝纪元8502年乙巳,积867年。
此版本的商、周皆符合《皇极经世书》、《路史》、黄宗羲《历代甲子考》。
至于夏为何是502年。
黄帝纪元6490年癸酉,姒文命(夏禹)正式登天子位,在位10年。
按《今本竹书纪年》:禹元年壬子。八年帝陟。又云禹立四十五年。
是否矛盾呢?
《孟子·万章上》载:「昔者舜(此处舜当指末代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
《今文尚书》载:「舜生三十征,庸二十,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
黄帝纪元6490年是癸酉,倒推到黄帝纪元6469年是壬子。
其实所谓的《今本竹书纪年》禹元年壬子只是禹被舜王朝荐用之年,并非禹登基成为天子之年。禹元年壬子显然又是把任用之年与登基之年混淆造成的错误。
黄帝纪元6469年,正式荐用禹,17年后,末代舜崩,再守孝三年之后(期间舜之子代执政),恰好就是黄帝纪元6490年癸酉。
6469+17+3=6489。
至于又有禹立四十五年的记载,矛盾吗?
根据《竹书纪年》载: 「(末代舜)十四年卿云見,命禹代虞事。」在末代舜14年时,就开始任命禹代为处理虞朝的政治,三十年,正是荐用,又十七年,崩,又三年守孝,姒文命正式建立夏朝,之后在位十年。若从命禹代虞事算起到大禹崩,恰好四十五年。
所以这些看似矛盾又错综复杂的记录,其实并非都是错误的,而是记录混乱导致。
正是由于我这个版本的年限和干支,都能契合书籍的记载,所以夏积年五百零二年,是正确的。
九、总表
下面我列个黄帝以来的朝代总表,观此表可一目了然。
黄帝纪元 | 干支 | 朝代 | 积年 | 记载 |
前37-前15 | 丁亥-己酉 | 有熊国 | 23 | 此时属于神农氏王朝 |
前15-前1 | 己酉-癸亥 | 轩辕氏 | 15 | 代神农氏王天下 |
1-2520 | 甲子-癸亥 | 轩辕氏 | 2520 | 《命历序》:黄帝传十世二千五百二十岁 |
2521-3515 | 甲子-戊戌 | 金天氏 | 995 | 《天地开辟以来帝王纪》:治经一千年 |
3516-4063 | 己亥-丙午 | 高阳氏 | 548 | 《通鉴外纪》:或云五百四十八年 |
4064-5155 | 丁未-戊午 | 高辛氏 | 1092 | 《天地开辟以来帝王纪》:治经一千一百年 |
5156-5172 | 己未-乙亥 | 青阳氏 | 17 | |
5173-5394 | 丙子-丁巳 | 唐朝 | 222 | |
5395-6489 | 戊午-壬申 | 虞朝 | 1095 | |
6490-6991 | 癸酉-甲午 | 夏朝 | 502 | |
6992-7635 | 乙未-戊寅 | 商朝 | 644 | 《皇极经世书》 |
7636-8502 | 己卯-乙巳 | 周朝 | 867 | |
8503-8551 | 丙午-甲午 | 秦朝 | 49 | 自灭周算起 |
8552-8555 | 乙未-戊戌 | 楚朝 | 4 | 西楚霸王,期间霸王是名义上全国领导 |
8556-8976 | 己亥-己亥 | 汉朝 | 421 | 含新莽、玄汉 |
8977-9021 | 庚子-甲申 | 魏朝 | 45 | |
9022-9176 | 乙酉-己未 | 晋朝 | 155 | |
9177-9235 | 庚申-戊午 | 刘宋 | 59 | |
9236-9258 | 己未-辛巳 | 南齐 | 23 | |
9259-9313 | 壬午-丙子 | 南梁 | 55 | |
9314-9345 | 丁丑-戊申 | 南陈 | 32 | |
9346-9374 | 己酉-丁丑 | 隋朝 | 29 | 自灭南陈算起 |
9375-9663 | 戊寅-丙寅 | 唐朝 | 289 | |
9664-9679 | 丁卯-壬午 | 后梁 | 16 | |
9680-9692 | 癸未-乙未 | 后唐 | 13 | |
9693-9703 | 丙申-丙午 | 后晋 | 11 | |
9704-9707 | 丁未-庚戌 | 后汉 | 4 | |
9708-9716 | 辛亥-己未 | 后周 | 9 | |
9717-10036 | 庚申-己卯 | 宋朝 | 320 | |
10037-10124 | 庚辰-丁未 | 元朝 | 88 | 自宋少帝殉国算起 |
10125-10401 | 戊申-甲申 | 明朝 | 277 | |
10402-10668 | 乙酉-辛亥 | 清朝 | 267 | |
10669-10706 | 壬子-己丑 | 民国 | 38 | |
10707起 | 庚寅 | 共和国 | 10706成立,避免积年重复,次年改元 | |
10780 | 癸卯 | 共和国74年 | 夷历2023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黄帝纪元10780年建寅四月十五日。
冯至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