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度量衡之始-黄钟
副标题:关于黄钟引发的思路
作者:慢玄
黄钟——十二律之始也,五音十二律由此而分。同时黄钟还关系到一个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黄钟定尺。「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尚书·舜典》)。
《礼记·月令》:「仲冬之月……其音羽,律中黄钟。」东汉·郑玄注:「黄钟者,律之始也,九寸。仲冬知气至,则黄钟之律应。」《汉志》云「黄钟为乾之初九也,与蕤宾无与也。」其言「黄钟为管长九寸,径三分,围九分」汉代的尺度,「本起黄钟之长」(《汉书·律历志》)。
黄钟律管长九寸,以此为尺度,称律尺,以表示这是法定的。也就是说古人是先定黄钟,然后根据黄钟的长度容量音频等来定律、度、量、衡。
那么黄钟又是怎么确定的呢?
《吕氏春秋》 载:「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俞『昆仑』之阴,取竹于塮郤之谷,以生空窍后钧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吹四舍少,次制十二筒……以制十二律……黄帝又令伶伦与荣将,铸十二钟,以和五音。」
为啥要跑昆仑去取竹子呢?因为那边的竹子中孔跟壁厚相等「空窍后(通厚)均者」,要这种相等的竹子才能符合。既然是以黄钟定尺寸,文中“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的说法存疑暂且不表。
笔者还看到一个故事:古时,人们想把音律记载下来,相互传达、表达。但说的人和听的人都没有一个标准,声音和旋律过耳就不存在了。为了制定音律的标准,传说,古人在昆仑山之阴,用不同长度的竹子,把当中打空,在天气转冷时,埋在接天地之气的山凹,只留一孔以地面平齐,并用竹内薄膜将露出的孔封住。第二年,随着气候转暖,大地积聚的气流开始涌动,一天,聚地气最多的大竹管首先涌喷出地气冲破竹膜,发出“嗡”的一声响,古人就把这定为“黄锺”之声。并用三分损益的方法定出其他十一声,从而制定出十二声律。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簇,太簇生南吕,南吕生姑洗,姑洗生应钟,应钟生蕤宾,蕤宾生大吕,大吕生夷则,夷则生夹钟,夹钟生无射,无射生仲吕。
后因昆仑路途遥远,每年气候也有变化,「是故天子常以冬夏至御前殿……陈八音,听乐均,度晷景,候锺律,权土灰,效阴阳。冬至,阳气应,则乐均清,景长极,黄钟通,土灰轻而衡仰。夏至,阴气应,则乐均浊,景极短,蕤宾通,土灰重而衡低。……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隙』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之者灰动。其为气动者其灰散;人及风动者其灰聚。殿中候,用玉律十二。惟二至候灵台,用竹律六十,候日如其历。」《后汉书·律书上》
也就是说之前都是派人去昆仑之阴去砍竹子,然后弄一堆埋好封好等待时至。这样一来汉尺,周尺,黄帝、虞、夏尺,商尺有差别就能理解了,毕竟在冬至日的时候,不同地点取的黄钟肯定会有差别。反推也可以得出商、周、汉的黄钟不在昆仑之阴定的。
还有个有趣的事情就是海昏侯出土的两个律管,其中一个根据换算能得出是汉黄钟,另一个目前考古界认为是大吕。
但是存在两个疑点:
其一:根据三分损益法计算出来的长度应该是8.42寸,但是出土的这个长度为当时汉尺的8.5寸。
其二:三分损益法来说同一组律管用料的外径内径必须相差不大,不然得不到准确的音,而出土的两根粗细有着明显差别。但是如果根据周尺换算的话,这跟“大吕管”非常符合周尺黄钟的尺寸。所以这一支当为雅乐定调的黄钟。
雅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直保持了其肃穆、典雅、优美的风格。汉唐以来,俗音乐兴起,一度使韶乐受到冲击。汉哀帝下诏予以纠正(《汉书·乐志》)。唐开元间更明确规定演奏韶乐只能使用钟、磬、柷、敔等古乐器,特有的乐器,特有的律吕,特有的金石之声,表达了一种幽深宏远发人深思的韵味。
从这段介绍不难看出雅乐一直有传承,而雅乐定调也是遵从周制。没有什么比掌控继承标准更能显示正统了。
这样吹灰候气也能解释的通了,《后汉书·律历志》:「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 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抑( yì)汉义为压,压制。)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至者灰动。其为气所动者其灰散,人及风所动者其灰聚。殿中候,用玉律十二。惟二至乃候灵台,用竹律六十。候日如其历。」
所以吹灰候气之法并不是直接把灰丢律管里面就不管,而是用灰封口或者灰放进律管后用竹膜封口。
古代精制尺寸的量具难以普及的问题在现代很好解决,同时我们通过各种资料材料得到周尺汉尺跟现代精密尺寸的换算,所以古代以律定尺,而现代我们可以以尺定律来复原各个朝代的黄钟了。
出土文物中既然用玉质黄钟作为衡量的标准,说明细微的材质差别对声音的影响不是很在乎。而是在乎律管的内部空间以及长度,往律管内吹息发音时,音的变化也是取决于内部形状以及孔洞内的空间。
从吹灰候气以及挑定黄钟的方法来看都是利用了一个基本的物理现象(热胀冷缩),加上气体的膨胀系数比较大,这两种方法从理论来说也是成立的。
前文说到可以利用现代精密尺寸来复原黄钟,于是笔者试了一下,具体过程真的仿若神助。当时笔者下班后带上刀尺准备去砍伐一些细竹试试。量的第二棵竹子发现粗细很合适(很符合周尺的黄钟粗细),长度也只有中间一节足够,于是砍了下来回家细修。
根据图中尺寸以及孔径跟壁厚相等计算可以得出周黄钟的外直径接近12毫米,内孔直径接近6毫米,外长度在178毫米。而笔者碰见的第二颗竹子回家截断后各种数据非常相近。
长图是从竹节凸起部分量起,也就是内部空间起始位置。下一步就要吹之了。
同时需要一个音频检测软件(笔者使用的是天音阁古琴入门级调音里面的十二平均律)
这里可以看出笔者得到一个吹出音频很接近a1的竹管(当然我更喜欢叫它周黄钟),而我国历朝历代的官方雅乐一直都在使用周作为基础,也就是说我国标准音跟现代基本没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