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姓名称号法则


蕐夓文朙中樞府 二七六二四九八年七月廿三
原創

原文发表于西历2016-10-11


 

中国古代的姓名称号法则

姓氏是什么?

 

姓,人所生也。古之神聖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从女从生,生亦聲。

 

姓,表示生,由女性相传。外婆传母亲,母亲传女儿。后来姓由父系相传。

 

那么氏又是什么?随便找点字典、词典或者网上搜一下,解释的氏都是姓的分支。还煞有其事的说。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这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而散居各处。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不过,我要告诉你们这个解释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氏,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通志··氏族》

 

氏,如果仅仅是姓的分支,那就无法解释别贵贱之用,以及同姓可以不同氏,同氏则不一定同姓的历史事实了。

 

那么,氏到底是什么?其实,氏相当于今天的社会地位专门称号。举个例子,有一个人叫王一丁,他在宣城某个学堂做数学老师,那么他存在这个社会的社会地位就是老师,如果姓、氏制度还存在,他会给自己取一个氏来表示自己的地位。可以叫老师氏、数学氏、宣城氏等。如果用老师作为氏,则表示自己职业,如果用数学作为氏,则表示自己某个领域的专长,如果用宣城作为氏,则表示自己在宣城这里发迹。那么外人称他时,为了凸显其社会地位,则会称氏,叫宣城一丁会多过王一丁。

 

同一个氏为什么不一定同姓呢,因为你可以做老师,别人也可以,你数学专长,别人也可以,你在宣城发迹,别人也可以,所以同一个氏的不一定是同一个祖宗。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这句话是说,普通人不一定有社会地位,所以普通人就没有氏,有氏的都是有地位的,故而氏用于别贵贱。那么古往以来的各种氏,就好解释他们了。比如轩辕氏,轩、辕都是车上的构建,轩辕氏,核心意思就是肯定他造车的功劳。女娲氏,全国妇联主席,或者说女王家族。

 

古时候很大部分社会地位又可以世袭延续,祖先做了,子孙还在做。比如祖上有人做了司马(国家公职,相当于军委主席),后代也在做,故而这种以司马为氏的荣耀成为家族内的传承,久而久之和姓的功能差不多了,到了汉朝时代,姓、氏功能混淆就不分家了。才有了后世把姓、氏划等号的看法。

 

那么古时候的社会地位(氏)无非就那么几项,以封地为氏,以官职为氏,以功绩为氏,以发迹为氏等等。加之可以世袭,才使得氏逐渐有了姓的功能。但同氏不一定同姓,故而姓也不能放弃。

 中国古代的姓名称号法则

男子姓氏的用法

 

先秦时代,姓已经由上古的母系相传转变为父系相传,氏成为有社会地位的代号,而又极少有女性拥有自己的社会地位,一般女性的社会地位是随父或夫,那么为了便是尊敬,称男子的氏,要是人家有氏而不称的话则极其不尊重。就好比王一丁是个老师,你见到他肯定会叫王老师,那么老师作为氏的作用依旧在发挥,如果你直接叫王一丁,多不礼貌啊。

 

那么回到先秦男子的姓名问题上来,司马迁就已经混乱了,因为在他所处的时代姓氏不分家了,而他可能也不清楚姓、氏具体的真正区别和含义,他在《史记》中经常混乱使用了姓氏。并且他第一个在书上把氏等同于姓。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 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 汉高祖则曰 刘氏—— 顾炎武《日知录》

 

比如我们熟悉的秦始皇,大家都喜欢说秦始皇嬴政,这个说法就来自《史记》,其实这是错误的称呼法。秦始皇是姓嬴,但他的氏是赵,所以只能叫赵政。(这是《史记》说法,实际应为嬴姓嬴氏或秦氏)

 

再如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并不清楚为什么孔子叫孔丘,所以把孔当作了姓,其实孔是是他的氏,人家姓子,和商朝国姓同,宋国就是商朝后代。

 

女子姓的用法

 

那么女子,之前说了,由于她们不存在独立的社会地位,所以一般没有氏,只有姓故而有「男子称氏,妇人称姓」的说法,但是姓和男子的用法还不一样,先秦时代的女子的姓放在名的后面。

 

去年很火那个《芈月传》,这就是今人犯的常识错误,先不说宣太后名字是不是月,就算是,那也不该叫芈月,而应该反过来叫月芈。因为她是女性。

 

把先秦女子姓名形式搞錯也不是今天才出现的,最早已经难查了,最晚起码是明朝就有。比如明朝许仲琳写的《封神榜》里面说妲己姓苏。又见宫人来报:「寿仙宫苏妲己候旨。」皇后传:「宣!」妲己进宫,见姜皇后升宝座,黄贵妃在左,杨贵妃在右,妲己进宫朝拜已毕

 

妲己虽然来自有苏国,但是不姓苏,人家姓己名妲。己姓出自少昊,而有苏国就是少昊的后代。《古今姓氏书辨证》青阳,少昊氏也;夏诸侯有苏氏,周诸侯郯子,皆其后。有苏氏女于纣,为之妲己。当然,有苏氏是后来苏姓的来源,封神榜中说妲己的父亲苏护,男子称氏这是正确的,因为他的封国叫苏嘛,也是上古有苏部落的继承。但是他们姓己。妲己在先秦的作品中从没称之为苏妲己。纣蔽于妲己、飞廉,而不知微子启,以惑其心,而乱其行。《荀子》

 

许仲琳没文化,《封神榜》的错误还不仅仅只是妲己名字,比如杨贵妃、皇贵妃等,杨、黄那时候作为姓还没出现呢,贵妃这个称号也没出现。此是另话。

 

夏桀喜欢的妺喜、商纣喜欢的妲己、周幽王喜欢的褒姒,她们的姓名都是遵守姓在后的法则。妺喜姓喜,《国语 晋语》说:夏桀伐喜姓之国有施氏。褒姒,名不详,褒国人,褒国是夏禹的后代,夏朝姓姒,褒国也姓姒,所以称她为褒姒。

 

再如孔子见的南子,南子是宋国人,子姓,名南。再如齐姜、宣姜,齐国人,姜子牙的后代,姓姜。再如晋献公的妃子骊姬,骊戎国君之女,骊戎国姓姬姓。再如大美女西施,人家姓施,名夷光。周天下嫁女,统称称之为下嫁王姬,王姬相当于后世公主的称号,其实本不是称号,姬姓天王家女的统称,就叫王姬。姬这个字也逐渐成为高贵女性的代名词。就是这么来的。



到了秦汉之交,女子的姓也和男子一样,在名前面。比如汉高祖的吕后吕雉,不再叫雉吕了。



名和字的区别和用法



名和字的区别在于名为主,字为辅为客。字不是随便乱取的,字是用来解释或者表其名的德。比如岳飞,字鹏举。鹏举就是来解释飞的,他这个飞不是一般的飞,是大鹏鸟的飞。屈平,字原,原就是解释平的。端木赐,字子贡。上给下曰赐,下给上曰贡。这是相互解释表其德的用法。颜回,字子渊。渊,回水也。当然还有意思相反的,比如曾点,字皙。点为黑污,皙为白色。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古人除了名还有字,这个用法也有讲究。称人称其字,自称称名。为什么呢,名为主,字为辅为客。所谓不能直呼名讳,那不直呼就称其字。而自称多用名,表示谦逊。所以我们看《史记》中记载先秦的人物,往往是字多于名。比如项羽,名籍,字羽。陈胜,字涉,所以称陈涉世家云云。当然也有人没有字的。字是在成年后根据名取用一个,便于他人使用。而有些人就不需要,比如秦始皇赵政,他就没字,有字也没意义,你谁敢叫?



而先秦男子如果有字,可以则先称字,然后称名,连起来使用,可以不称姓和氏。比如孔子的先祖孔父嘉,孔父是字,嘉是名。孔子的老爹叔梁纥,字叔梁,名纥。再如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孟明是字,视是名。西乞术,蹇叔的儿子,术是名,西乞是字,姓为蹇。那么秦朝宰相李斯,字通古,按照这种称谓法,可以叫他「通古斯」。



说点闲话,以五四运动和共产党为代表的新文化,废除古旧复杂的文化,姓名字也不例外,自是废除字的用法。毛泽东,字润之,极少称他毛润之,而对于国民党那边,蒋介石的称法在那时已经普及开了,介石是字,他名中正。这个尴尬的局面,尊毛而直呼名讳,斥蒋而恭称其字。



古今姓名结构对比

 

先秦姓名结构和今天姓名结构对比,很显然,先秦的姓名结构极难出现同名同姓同氏同字同号的,而汉朝开始,哪怕是皇族里面,同名同姓的都极为普遍。比如江都王刘建,淮南王的一个孙子也叫刘建,并且同在一个时代。皇族如此,更何况普通百姓了。

 

而汉魏以来,以姓氏为核心的家族逐渐发展起来,家族大了长房和幼房年龄拉得比较大,为了识别辈分,姓名中含有字辈逐渐出现。

 

不过,汉朝之后的姓名制度比较好识别,不是先秦那种复杂的关系。姓名制度的变化,也是先秦社会结构的变化的必然结局。然而,对于今天来说,一个姓名一抓一大堆,要想改变这种情况,使姓名单一对照化,先秦的姓名结构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0 評論 - 登錄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