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地理解读(系列01)-济水


蕐夓文朙中樞府 二七六二五零二年八月十八
原創

最近在阅读一些古籍时,差点烧掉大脑处理器,原因是地理方面的错讹、矛盾太多了,这也解释了为何大多数人现在看不懂《山海经》等书,因为依照地名、方位去对比,与今天的大不一样。

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历史地名的迁徙。有些地名由于政治或军事的原因,改迁异地,导致史书地理志中的地名对照矛盾。

比如宇宙的尽头铁岭,最初的铁岭是中原王朝的军事防卫地,设在朝鲜半岛,蒙元末,高丽政权趁机北侵,明朝初时铁岭卫几度内迁,至于现在的地方。

上古地理解读(系列01)-济水



第二:历史地名的附会。

比如《史记》有记载舜耕于历山。但没有记载历山具体在哪。然后全国叫历山、舜耕山的,七八处,皆说是舜亲耕处。

上古地理解读(系列01)-济水


类似的比如鬼谷子的鬼谷,各地都有。历史名人相关的地理地名附会,造成理解古籍困扰。

第三:时间年代不一而叠加。比如不同年代的某个行政地名被叠加在同一张图、同一本书中造成混乱。

第四:各地固有同名地名,造成混淆叠加。比如山西有霍山(霍太山),安徽又霍山。陕西有梁山,山东、四川等地皆有梁山。

总之,要不被这些错乱的记载搞混淆,必须厘清地名当时的地理环境已经相关史料。


济水,济河,古代四渎之一,但济河给人的映像就是没多大存在感,因为其水流并不大,在黄河夺济之后,济河甚至趋于消失了。

济河这么不起眼,为何是四渎之一?其实这个问题唐朝时李世民就疑惑过。

《新唐书·许敬宗传》「帝曰:“天下洪流巨谷,不载祀典,济甚细而在四渎,何哉?”对曰:“渎之言独也。不因馀水,独能赴海者也。且天有五星,运而为四时;地有五岳,流而为四渎;人有五事,用而为四支。五,阳数也;四,阴数也,有奇偶、阴阳焉。阳者光曜,阴者晦昧,故辰隐而难见。济潜流屡绝,状虽微细,独而尊也。”帝曰:“善。”

李世民问许敬宗,天下那么多洪流,济河水流那么小为何是四渎之一。许敬宗的解释是济河能独立入海。其实这个解释非常牵强,因为他也不了解济河水流为何那么细的缘故。

上古地理解读(系列01)-济水


如果我们看济水相关的记载就会发现,济水与黄河竟然相交。济水发源于王屋山(今济源市名字由来),东出进入黄河,又出黄河进入巨野泽、菏泽(上古大湖泊)再出东北流至渤海。

《淮南子.墬形训》:「江出岷山...河出积石...淮出桐柏山...济出王屋...雒出熊耳...汾出燕京。

微信图片_20220916173551.png

上古地理解读(系列01)-济水


济水发源于王屋山,源流叫沇(yǎn)水,注入黄河再出黄河。

《水经注·济水》:「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为沇水。《山海经》曰:王屋之山,联水出焉,西北流,注于泰泽。郭景纯云:联、沇声相近,即沇水也。潜行地下,至共山南,复出于东丘。今原城东北有东丘城。孔安国曰:泉源为沇,流去为济。

《山海经》里面可没有记载注入黄河,是直接西北流注入泰泽,泰泽就是大泽、大野泽。在上古都是一个,后来部分干涸,形成菏泽、大野泽、雷复泽等不同的小泽。

如果济水出自王屋山,注入河水,又出河水,它还叫济水吗?怎么确定流出河水的部分还是原来的济水?注入河水的部分为何不视为黄河的支流?这不是矛盾的吗?

《尚书·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

按照《禹贡》的说法,济水进入黄河,又在大概今荥阳的位置出,东北流至于菏泽,再入海。

而大禹黄河道是大禹导的。(新开导、开凿)。

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大禹治水之前的黄河并不与济河相交,大禹治水之前的黄河走南线,从江苏入海。

上古地理解读(系列01)-济水


也就是说,大禹治水之前,济水与黄河并不相交,济水源流的水流也并没有被黄河夺走,那时候济水确实是水流量非常大的河流。那么它是四渎之一,也就说得通了。

大禹治水之前,济水在黄河北边。所以《史记.殷本纪》:「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也能解释济水是四渎的北渎了。

大禹治水之前的黄河道具体在哪?我估计不是固定的,下游经常泛滥,也正是由于此,才需要大禹导河治水。

明白了黄河在大禹治水之前并不与济水相交,则可进一步推断大禹前的九州、十二州,敬请关注下一文。



1 評論 - 登錄 參與評論
云浪彩衫巍 兩年前
1
這兩條河交叉,會不會是因為灌溉或者蘇導洪水。就如四川的水垻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