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丹药毒死皇帝真相


蕐夓文朙中樞府 二七六二四九九年八月廿四
原創

在大众认知里,道教炼丹求长生,同时毒死不少皇帝,貌似板上钉钉,言之凿凿,极少有人去探究真相,还原历史,今特撰此文,考究证据,以正视听。


道教丹药毒死皇帝真相

汉成帝刘骜


据说汉成帝是有记载吃丹药死的第一个皇帝。


汉成帝是汉宣帝(刘询)的孙子,汉成帝出生后,汉宣帝非常喜欢这个孙子,亲自给他取名刘骜(骜即骏马),字太孙,经常把他放在自己身边。


这个字太孙,非常有意思,几乎明确表达了汉宣帝想把皇位在将来传给这位孙子,从太子到太孙,意思非常明显。


刘骜三岁时,一代明主汉宣帝去世,刘骜的父亲刘奭继位,是为汉元帝。初元二年(西元前47年)四月,刘骜被立为太子。


这就确定了刘骜将来会是汉帝国主人的地位。


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刘骜开始终日沉湎于玩乐,生母也不得父亲宠爱,差点一度废除太子。因为刘骜是宣帝爱孙以及史丹力保刘骜,这才保住了太子位。


汉元帝去世后,刘骜继位,是为汉成帝。汉成帝即位起,就花了大量金钱,建造霄游宫、飞行殿和云雷宫供自己淫乐。


汉成帝在一次偶然机会邂逅了学舞蹈的赵飞燕,从此开启了人生淫乐巅峰,汉成帝把赵飞燕带回宫,又把赵飞燕的妹妹赵合德也招进宫,同封为婕妤。


孝成赵皇后,本长安宫人。初生时,父母不举,三日不死,乃收养之。及壮,属阳阿主家,学歌舞,号曰飞燕。成帝尝微行出。过阳阿主,作乐,上见飞燕而说之,召入宫,大幸。有女弟复召入,俱为婕妤,贵倾后宫。」(语出《汉书·外戚传下》)


汉成帝得到这两姐妹后,畅快无比,把赵合德叫温柔乡,他感叹地说“我当终老是乡,不愿效武帝之求白云乡了。”后来竟然一语成谶。


汉成帝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精力耗尽,就服补药满足淫乐。为了取悦成帝,有一个方士就献上一种名叫“慎恤胶”春药。这药很有效力,汉成帝只消一丸就能与赵合德彻夜欢愉。赵合德怕这宝贝被其它宫女所得,就撒娇弄痴的逼着汉成帝将所有的药都交给自己保管。结果有一天,两人都喝醉了,赵合德就趁醉一下子给汉成帝喂了七颗药丸。汉成帝吃了这么多药,特别亢奋,这天夜里九重帐里春光无限,侍立殿外的宫婢终夜都听得见他和赵合德的嘻笑之声。但正所谓乐极生悲,皇帝早已被掏虚的身体已经经不得这样的折腾,竟然死在了赵合德身上,真是“精尽人亡”,从此长留这“温柔乡”了。


汉成帝死了,还是死在赵合德怀中的,这下事情大发了,王太后及大臣们问皇帝怎么死的,赵合德羞愧无比,自杀了结了。


成帝崩。帝素强,无疾病。是时,楚思王衍、梁王立来朝,明旦当辞去,上宿供张白虎殿。又欲拜左将军孔光为丞相,已刻侯印书赞。昏夜平善,乡晨,傅裤袜欲起,因失衣,不能言,昼漏上十刻而崩。民间归罪赵昭仪,皇太后诏大司马莽、丞相大司空曰:“皇帝暴崩,群众讙哗怪之。掖庭令辅等在后庭左右,侍燕迫近,杂与御史、丞相、廷尉治问皇帝起居发病状。”赵昭仪自杀。」(语出《汉书·外戚传下》)


译:汉成帝死了。汉成帝素来身体比较好,也无疾病,突然死了,这就引起大家对死因的猜疑。当时,楚思王刘衍、梁王刘立来到京城朝见,第二天就要离开,当天晚上皇上在未央宫白虎殿休息,又打算任命孔光为丞相,已经刻好了印章和写好了任命书。半夜还好好的,早晨起来准备穿衣服接见辞行的楚思王刘衍和梁王刘立,谁知刚刚穿上裤袜,衣服还没能披上身,就忽然身体僵直、口不能言,中风扑倒床,动弹不得。十刻时,驾崩了。民间都知道是赵合德晚上太折腾,归罪赵合德,因为汉成帝在赵合德的怀抱中中风暴死于长安未央宫。于是王太后等人去问赵合德皇帝起居发病状,赵合德畏罪自杀。


为什么问赵合德皇帝怎么死的,赵合德就羞愧得自杀了呢?原因很简单啊,就是与赵合德淫乱一晚上才导致的皇帝去世。


在《飞燕外传》中,赵合德一晚上给汉成帝喂了七颗药丸。


病缓弱,太医万方不能救,求奇药,尝得慎恤胶遗昭仪。昭仪辄进帝,一丸一幸。一夕,昭仪醉进七丸,帝昏夜拥昭仪居九成帐,笑吃吃不绝。抵明,帝起御衣,阴精流输不禁,有顷,绝倒。挹衣视帝,余精出涌,沾污被内。须臾帝崩。宫人以白太后。太后使理昭仪,昭仪曰:“吾持人主如婴儿,宠倾天下,安能敛手掖庭令争帷帐之事乎?”乃拊膺呼曰:“帝何往乎?”遂欧血而死。」(语出《飞燕外传》)


很明显这就是壮阳的春药,本因一颗足也,赵合德贪慕,连续用了七颗,直接导致皇帝精尽人亡。


不管是正史还是《飞燕外传》(汉代人伶玄著),都没有写这是炼丹药,而有些附会的传说中,偏偏喜欢写成道教炼丹的丹药,有此可见,汉成帝之死真实原因是过淫。



timg (1).jpg

晋哀帝司马丕



据载,晋哀帝司马丕也是吃道教的丹药中毒而死。


晋成帝司马衍长子,晋康帝司马岳之侄,晋穆帝司马聃的堂兄弟,东晋第六位皇帝。晋朝自八王之乱后,司马家族内部一直处于内斗之中,进入东晋后,更是军阀斗争激烈。


司马丕是晋成帝司马衍的长子,司马衍去世,本应该司马丕继位的,无奈那个斗争激烈的司马家族领导下,朝臣也在斗权。中书令庾冰因害怕其登基后失去权势遂以司马丕年幼为理由反对,于是司马丕叔父晋康帝登基。


结果晋康帝也没当多久,也就去世了。晋康帝去世后,他儿子年仅两岁司马聃继位,是为晋穆帝,司马聃也是短命鬼,十九岁就去世。这才轮到了司马丕当皇帝。


司马丕在位期间小有成就,军事上击退前燕,又减轻赋税。但是他也没有当几年就去世了。


史书上记载,说司马丕吃长生药,过量中毒。


「(兴宁二年三月)辛未,帝不豫。帝雅好黄老,断谷,饵长生药,服食过多,遂中毒,不识万机,崇德太后复临朝摄政。」(语出《晋书·卷八》)


就这句话成为司马丕被道教丹药毒死的证据。


查看前后文,为什么出现这一句话呢,其实是为了解释上一句,辛未,帝不豫。


三月庚戌朔,大阅户人,严法禁,称为庚戌制。辛未,帝不豫帝雅好黄老,断谷,饵长生药,服食过多,遂中毒,不识万机,崇德太后复临朝摄政。夏四月甲申,慕容暐遣其将李洪侵许昌,王师败绩于悬瓠,朱斌奔于淮南,朱辅退保彭城。桓温遣西中郎将袁真、江夏相刘岵等凿阳仪道以通运,温帅舟师次于合肥,慕容尘复屯许昌。五月,迁陈人于陆以避之。戊辰,以扬州刺史王述为尚书令、卫将军。以桓温为扬州牧、录尚书事。壬申,遣使喻温入相,温不从。秋七月丁卯,复征温入朝。八月,温至赭圻,遂城而居之。苻坚别帅侵河南,慕容暐寇洛阳。九月,冠军将军陈祐留长史沈劲守洛阳,帅众奔新城。

三年春正月庚申,皇后王氏崩。二月乙未,以右将军桓豁监荆州扬州之义城雍州之京兆诸军事、领南蛮校尉、荆州刺史;桓冲监江州荆州之江夏随郡豫州之汝南西阳新蔡颍川六郡诸军事、南中郎将、江州刺史,领南蛮校尉,并假节。

丙申,帝崩于西堂,时年二十五。


也就是说,兴宁二年三月辛未这一点,司马丕身体不舒服,但为什么不舒服呢,史学家就在后面写上了司马丕服长生药的原因。


看似合理,其实未必。


首先,帝不豫之后,又经历了一年多,还处理了很多政务,总不能说帝不豫过了一年才死吧。换言之,司马丕服药与他去世没有直接的关系,而史书这么写有着故意引导的因素在里面。因为《晋书》成书于唐朝,唐朝黄帝喜欢沉迷长生术,借此前例把关系刻意引导,起到警示的作用。


其次,司马丕服用的到底是不是长生药呢?这大概是史学家自己的理解。因为在整个晋朝,社会风气就喜欢饵服,诸如五石散之类的,别说皇帝,整个上层社会都是如此,但那不是长生药,是相当于减压的或者有致幻作用的药,当然,也会有一定毒素。诸如竹林七贤,王羲之家族等都喜欢饵药,但不能因为某人人死了,就直接乱找原因并乱取名那是吃长生药,逻辑上并不能让人信服。


再次,司马丕去世时二十五岁,他的皇后应该更小些才是,先于他去世,这也是个例子,皇后没有饵药啊,夭折就是夭折,与饵药没有直接关系。


最后,看看司马家族的寿命对比就知道了,其实司马家族有某种遗传病,导致寿命不长。


 

姓名

帝号

寿命

司马懿

晋宣帝(追封)

73

司马师

晋景帝(追封)

48

司马昭

晋文帝(追封)

55

司马炎

晋武帝

55

司马衷

晋惠帝

48

司马炽

晋怀帝

30

司马邺

晋愍帝

18

司马睿

晋元帝

47

司马绍

晋明帝

27

司马衍

晋成帝

22

司马岳

晋康帝

23

司马聃

晋穆帝

19

司马丕

晋哀帝

25

司马奕

海西公

45

司马昱

晋简文帝

53

司马曜

晋孝武帝

35

司马德宗

晋安帝

37

司马德文

晋恭帝

36


司马家族的皇帝,除了特别能活的司马懿,别的正常寿命都没超过60岁,四十几到五十几就是司马家族寿终正寝的寿命,二三十岁的更是常见。


前面说过,整个晋朝上层社会都有饵药的风气,那么皇帝饵药绝非少数,为什么单单司马丕被记载了呢,就因为司马丕有那么几天「服食过多,遂中毒,不识万机」。而其他皇帝没有影响所以司马丕服药就被放大了。


司马家族寿命短的皇帝要么被人杀死,要么就平白无故死了,这就是与司马家族的遗传病有关。


比如晋成帝,晋康帝,晋穆帝等,都是年纪轻轻就去世,比司马丕还短命,他们在正史记载中,既没有服药,也没被迫害,就是正常死亡。


换言之,晋哀帝司马丕直接死因应该是遗传病,与服道教丹药没什么关系。理由如下:

一、司马家族寿命皆短,且无病无灾夭折者数多,司马丕的寿命算中等。

二、司马丕服药不豫后一年多才去世,与常规的不豫次日崩大不一样。

三、社会上层皆服药成风气,命数各有不一,长寿者也不少,未服药短命者也不少,以司马丕皇后为例。

四、晋朝社会服药风气先于葛洪炼丹,葛洪炼丹才正式开启道教丹药,葛洪先于司马丕去世,炼丹尚未普及到社会。晋朝社会的服药属于秦汉遗留风气。不应统称为黄老术、丹药。


结论:晋哀帝司马丕死于家族遗传病而非所谓道教丹药。





道教丹药毒死皇帝真相

唐太宗李世民



提到唐太宗,受教科书影响大概认为伟大、英明、千古一帝,可谁又曾想到,李世民居然是吃长生药而死,而且还是死于自己愚蠢。


但是,李世民并不是死于吃道教的丹药,他是死于吃印度僧人给他的长生药。


昔贞观末年,先帝令婆罗门僧那罗迩娑寐依其本国旧方合长生药。胡人有异术,征求灵草秘石,历年而成。先帝服之,竟无异效,大渐之际,名医莫知所为。时议者归罪于胡人,将申显戮,又恐取笑夷狄,法遂不行。」(语出《旧唐书·郝处俊传》)


时浮屠卢伽逸多治丹,曰“可以续年”。高宗欲遂饵之,处俊谏曰:“修短固有命,异方之剂,安得轻服哉? 昔先帝诏浮屠那罗迩娑寐案其方书为秘剂,取灵花怪石,历岁乃能就。先帝饵之,俄而大渐,上医不知所为,群臣请显戮其人,议者以为取笑夷狄,故法不得行。前鉴不远,惟陛下深察。」(语出《新唐书·郝处俊传》)


话说唐高宗时,有个和尚名叫卢伽逸,喜欢学道教炼丹,号称可以延长寿命,高宗打算吃。郝处俊谏阻,说道,先帝(李世民)末年,听说有印度婆罗门种姓的佛教僧人那罗迩娑寐活了200多岁,他有根据本国的旧方炼制的丹药,李世民想都没多想就服用,结果就死了,当时朝野议论纷纷,都打算杀了这个印度和尚,结果朝臣觉得伟大的太宗皇帝被印度和尚毒死了,怕影响太宗的英明,被夷狄嘲笑,于是就放归了那罗迩娑寐。


也就是说,李世民确实是吃所谓的长生药死的,但与道教毫无关系,是印度和尚给他的药。


那罗迩娑寐是谁呢,还记得唐朝那位一人灭一国的王玄策吗,他在灭掉印度后,那罗迩娑寐就是其中俘虏,被俘到长安,而这个那罗迩娑寐居然上演了一场完美的复仇,最后还全身而退,可见李世民及其当时主张放走它的朝臣多么愚蠢。


李世民为什么会信那个印度和尚呢?源自李世民本身的愚蠢。为什么说李世民愚蠢呢?有历史记载。


先介绍个唐初反佛斗士傅奕,傅奕精于天文历数,一身正气,一眼看出佛教那一套鬼把戏,多次上书废止佛教,引起唐高祖的注意。


傅奕坚决反对佛教。指斥佛教不讲君臣父子之义,对君不忠,对父不孝;游手游食,不从事生产;剃发易服,逃避赋役;剥削百姓,割截国贮;讲妖书邪法,恐吓愚夫,骗取钱物。百姓通识者少,不察根由,信其诈语。乃追既往罪过,虚求将来的幸福。遂使人愚迷,妄求功德,不畏科禁,触犯法律。


唐高祖诏令百官议论除佛之事。朝臣中信佛者较多,唯有太仆卿张道源支持傅奕的主张,而中书令萧瑀带头发难,攻击傅奕为妄说:“佛,圣人也。奕为此议,非圣人者无法,请置严刑。”但傅奕不畏权势,与萧瑀唇枪舌剑,激烈论争。教徒明概等人也一味反对,明概在《决对傅奕度佛僧事》中说:“释迦悯斯涂炭,哀其沈溺,陈经敦劝善以诱贤,制戒律禁恶以惩罪,皆令息妄归真,还源返本。”佛教不仅是为了治天下而产生,而且其功能也并不比儒学差,“比手中原之地,上古之初,世朴时淳,书契未作,民浇俗伪,典籍方兴。故周公不出于上皇,孔子唯生于下代,制礼作乐,导俗训民,致治兴风,匡时救弊,皆欲令止浇息竞,返素还淳,出于释迦,其揆一也。”傅奕据理反驳说:“礼本事于亲,终于奉上,此则忠孝之理著,臣子之行成。而佛逾城出家,逃背其父,以匹夫而抗天子,以继体而悖所亲。萧瑀非出于空桑,乃遵无父之教。臣闻非孝者无亲,其瑀之谓矣!”萧瑀被傅奕批驳得张口结舌,无言以对,最后一合双手,喃喃地说:“地狱所设,正为是人。”


可见佛教徒的诡辩,但凡无理时只得拿出地狱吓人。


后来李世民当了皇帝后,他骨子里居然信佛,还专门质问过傅奕,曾问傅奕:“佛道玄妙,圣迹可师,且报应显然,屡有征验,卿独不悟其理,何也?”他回答说:“佛是胡中桀黠,欺诳夷狄,初止西域,渐流中国。遵尚其教,皆是邪僻小人,模写庄、老玄言,文饰妖幻之教耳。于百姓无补,于国家有害。


这就是李世民愚蠢的例子,李世民质问傅奕,说西域某大法师如何如何,还说报应多有应验,为什么你就是不信呢?


当然傅奕的回答更直接,那些小儿科,学做老庄之言,装模作样,所谓的应验不过文饰而已。


为什么说傅奕并不信佛教那套所谓的应验呢,几个例子就可以证明。


 有一个从西域来的和尚,擅长咒术,他念起咒语能让人立即死去,再念咒语又能让人活过来。如此的让人死去活来,轰动了天下,连太宗李世民也感到莫名其妙,就挑选了几个强壮的骑士来实验。结果,还真灵。就把这件事情给傅奕说,傅奕斩钉截铁地说:“这是邪术。我听说邪不压正,您让他来给我念咒语,一定不会成功。”
于是,傅奕和西域高僧咒法大师就在皇帝主持下公开比赛。只见那位高僧念念有辞,再看傅奕是定力深厚,纹丝不动。过了不久,只听“咕咚”一声,再看,有人倒地。众人仔细瞧看,倒地的竟然是那位高僧。他身体僵硬,好象他是被外物击倒,一直不再复苏。 


在正气面前,一些邪恶均无效。


李世民一再信这些,可见其愚蠢,最后还死于吃印度和尚的长生药。


李世民崇佛,还以帝王之尊为佛教写《圣教序》,这已经很变态了,没有哪位皇帝会直接把圣字用给夷狄之学,圣教在历代是指帝王家教,或者儒门指儒教。


圣教序写成后,和尚怀仁不知在哪收集的王羲之遗留帖子(应该是王羲之七世孙智永,背叛家族当了和尚,手藏不少王羲之遗作),毁掉王羲之遗作,用其字花了二十年时间集成《圣教序》,这是佛教习惯用的一招,用艺术来捆绑,让人在学习书法过程中,莫名其妙的抄写狒经,今市面各种书法作品多狒经概此理也。


但是,敬告那些喜欢书法的人,练字别练《圣教序》,圣教序是集的王羲之的字,但集得很不好,把王羲之书法特点全部抹去了,使得王羲之的字失去了精神。

微信图片_20190921223651.jpg


左为怀仁集字的×教序,右边是唐人勾摹的兰亭序。看官们自行分辨,王羲之的字被怀仁集成序,是不是破坏了笔画特点。


微信图片_20190921223956.jpg

微信图片_20190921224020.jpg

微信图片_20190921224025.jpg

微信图片_20190921224030.jpg

微信图片_20190921224033.jpg

微信图片_20190921224037.jpg


故而,学习书法者,劝别学《×教序》



道教丹药毒死皇帝真相


唐宪宗李纯


李纯原名李淳,为唐顺宗李诵的长子。西元805年继位为帝。李纯在位前期,颇有建树,曾削藩镇势力,加强朝廷集权方面是有显著成绩。


李纯在取得了一些成就以后,就自以为立下了不朽之功,渐渐骄侈。任用奸臣皇甫镈而罢免贤相裴度,政治日见衰败。信仙好佛,想求长生不老之药。


派遣宦官使至凤翔迎接佛骨。刑部侍郎韩愈上疏,也就是那一篇著名的《谏迎佛骨表》,导致惹怒李纯,要对韩愈处极刑,裴度等人奏言韩愈忠直,李纯才将韩愈贬为潮州刺史。韩愈被贬时写下那著名诗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据史书记载,第二年,李纯服用长生药,性情大变,易怒,经常斥责或诛杀左右宦官,宦官集团又分为两派,吐突承璀一派策划立李恽为太子,梁守谦、王守澄一派拥护李恒为太子。两个宦官集团其实都在密谋怎么杀掉李纯。


上自服药不佳,数不视朝,人情恟惧,及悟出道上语,京城稍安。庚子,以少府监韩璀为鄜州刺史、鄜坊丹延节度使。是夕,上崩于大明宫之中和殿,享年四十三。时以暴崩,皆言内官陈弘志弑逆,史氏讳而不书。」(语出《旧唐书·宪宗下》)


无论旧唐书新唐书,对李纯的真正死因其实都是遮遮掩掩的,史氏讳而不书几个字其实隐含了李纯真正死因。


为什么会遮遮掩掩的呢?是因为真正杀李纯的人正是他的妃子郭氏。郭氏的儿子李恒后来继位,郭氏成为皇太后,史书自然对这位杀人凶手避讳不谈了。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早已指出:宪宗暴死的主谋,正是宪宗的懿安皇后郭氏。


郭氏是郭子仪孙女,驸马郭暧和代宗长女升平公主(京剧《打金枝》女主角)的女儿。元和元年,郭氏被册为贵妃。元和八年,百官多次上表奏请册郭氏为皇后,宪宗均不应允。新、旧唐书均言宪宗“后庭多私爱”,好像怕郭氏当皇后以后不让他乱搞女人,这实欠公允。宪宗英主,他忌惮的是郭氏一门贵盛,将相满门,如果再出个皇后,恐怕对政权构成危胁。怀恨之下,郭贵妃自然要派宦官动手,而继位的太子又是她的亲生儿子(穆宗)。


穆宗继位,马上杀掉宪宗宠信的吐突太监和自己的兄弟沣王李宽(吐突公公曾劝宪宗立沣王为太子,至此,穆宗把这两个人一起杀掉)。表面上是王守澄等太监杀人,其实幕后主凶正是郭后(穆宗即位她才当上皇太后,懿安皇后是其死后谥号)。“郭氏虽饰贤声以自曝,而侈靡游佚,固一不轨之妇人,其去武(后)、韦(后)无几也。”(王夫之)大概当时后世之人,感于郭后的祖父郭子仪的功名,有意无意中替这妇人掩饰罢了。后来,宪宗儿子宣宗继位,老太太被追究前罪,急得要跳楼,最终死于非命。


从这些种种迹象证据显示,李纯吃丹药死是假,被郭氏指示太监毒死李纯是真,正因为李纯有服药的例子,郭氏等犯罪集团正好把这个罪完美的推给李纯自己服用丹药,所以当时史书迫于新天子和太后淫威,才遮遮掩掩的,对李纯真正死因说的恍恍惚惚的。


况且,李纯极度信佛,所谓的长生丹药也是和李世民一样多找和尚练制的,正史中记载的给他练药的柳泌也只是说方士,不是道士。郭氏的儿子穆宗一继位就杀了柳泌及李纯一派的太监、朝臣,更重要的是还杀了李纯的次子李恽,这很明显就是政变夺权嘛。很明显杀柳泌并非因为柳泌的丹药问题,而是替死鬼,理由是后来唐穆宗李恒也服丹药,如果他认定丹药有问题的话,难道自己找死?


结论:唐宪宗李纯服丹药死不过是郭氏集团弑君掩盖罪行的最佳替死鬼。




道教丹药毒死皇帝真相

唐穆宗李恒


原名李宥,唐宪宗第三子,母亲为郭氏,郭子仪的孙女。初封建安郡王,后进封遂王。西元812年,被立为皇太子。西元820年继位,在位五年(西元820年―西元824年在位)。


穆宗没当多久身体病恹恹的,病中李恒也想学他父亲想服用丹药。处士张皋曾经上疏,对穆宗服食金丹事提出过劝阻。


上饵金石之药,处士张皋上疏切谏,上悦,召之,求皋不获。泽、潞判官贾直言新授谏议大夫,刘悟上表乞留,从之。礼部尚书致仕孔戣卒。辛未,上大渐,诏皇太子监国。壬申,上崩于寝殿,时年三十。」(语出《旧唐书·穆宗》)


穆宗打算吃丹药,处士张皋劝阻了,穆宗非常高兴,准备授予他谏议大夫。没过多久穆宗就死了。


这事看来非常诡异,既然穆宗听了劝阻没吃,怎么也死了。查找原因,原来穆宗早就得了中风之病。


穆宗即位并没有励精图治,而是纵情享乐,毫无节制。动辄喜欢酒宴、游乐、大兴土木,在政治上毫无建树。


史书记载穆宗这种近乎疯狂的游乐,一次在禁中与宦官内臣等打马球时发生了意外。游玩中有一位内官突然坠马,如同遭到外物打击一样。由于事发紧急,穆宗十分恐慌,遂停下来到大殿休息。就在这一当口,穆宗突然双脚不能履地,一阵头晕目眩,结果是中风,卧病在床。


三年正月丁已朔,上以疾不受朝贺。是日大风,昏翳竟日。」(语出《旧唐书·穆宗》)

中风之后,病情持续不见好,不到一年,就死了。很明显穆宗是直接死于中风,最后的岁月里或许是想通过吃丹药来麻痹自己,但尚未怎么吃就死了,所以被传成死于吃丹药,有些不妥。



timg (4).jpg

唐武宗李炎


唐武宗李炎,原名李瀍,唐穆宗李恒第五子,唐敬宗李湛和唐文宗李昂异母弟。在唐文宗去世后,继位为地。


唐武宗知人善任,倚重宰相李德裕,澄清吏治,发展经济,改革积弊,削弱宦官、藩镇和僧侣地主的势力。一度呈现中兴局面,史称「会昌中兴」。


史书说唐武宗也是吃道教丹药死的,那么历史究竟怎么记载的,来看看。


三月壬寅,上不豫,制改御名炎。帝重方士,颇服食修摄,亲受法箓。至是药躁,喜怒失常,疾既笃,旬日不能言。宰相李德裕等请见,不许。中外莫知安否,人情危惧。是月二十三日,宣遗诏,以皇太叔光王柩前即位。是日崩,时年三十三。」(语出《旧唐书·武宗》)


会昌六年三月壬寅,上(皇上)感到身体不舒服,于是改名叫李炎,(之前一直叫李瀍)。武宗信任方士,颇有服食(这里明确记载是食,大抵是药膳,不是丹药)。这药膳比较躁,导致喜怒无常,十天不能说话了......然后就宣遗照,让自己皇叔(后来的唐宣宗)继位,然后就死了。


但是,《新唐书》记载的不太一样。


三月壬戌,不豫。左福策军护军中尉马元贽立光王怡为皇太叔,权句当军国政事。甲子,皇帝崩于大明宫,年三十三。」(语出《新唐书·武宗》)


首先,武宗感到身体不舒服的时间不一样,旧唐书记载是三月壬寅即三月初一,新唐书记载是三月壬戌,即三月二十一。为什么新旧唐书相差二十天?


其次,《旧唐书》记载了唐武宗吃药膳,而《新唐书》没有相关记载。当然,去世的时间都是一致的,死于三月甲子,即三月二十三。


唐武宗的继任者是叔叔唐宣宗李忱,李忱何许人也,就是那个著名的装疯卖傻几十年的皇帝,一朝被太监马元贽等人立为皇帝,马元贽本以为这是个傻子,他当皇帝后就好控制,使其成为傀儡,结果阴差阳错李忱当了皇帝立马展现出智慧,在治国方面也颇有建树。


那么问题来了,《旧唐书》中遗照让李忱继位,很显然不符合逻辑,唐武宗不可能让一个傻子来继任,何况唐武宗有四五个儿子。


那么,只有一个可能,《旧唐书》这段是太监马元贽等势力编造的,为何编造呢?也只有一个可能,唐武宗是被他们杀了的,为了把罪行推开,又让道教丹药被黑锅。


《新唐书》帝不豫的时间是三月二十一,三月二十三死。也无服丹药之记载,更无遗照让皇叔继位。


《旧唐书》帝不豫的时间向前推了二十天,为什么呢,因为这才有时间伪造唐武宗服丹药的事,然后又十天不能言,这个伪造痕迹非常明显,所以新唐书应是找到了证据记载,然后改正了旧唐书的说法。


《资治通鉴》直接记载了有隐情。「下诏称:“皇子冲幼,须选贤德,光王怡可立为皇太叔,更名忱,应军国政事令权句当。”太叔见百官,哀戚满容;裁决庶务,咸当于理,人始知有隐德


换言之,唐武宗依照和突然去世这事,于情于理不符合,是有隐情的。


结论:唐武宗未曾服丹药,或曰服丹药也不是死因,真正死因是太监马元贽集团弑君。


为什么会弑君,马元贽势力一直想控制傀儡皇帝,同时也因唐武宗对社会的改革触动了马元贽势力集团的利益。



timg (5).jpg

唐宣宗李忱


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穆宗李恒异母弟。初名李怡,长庆元年(西元821年),封光王。


李忱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在位期间,整顿吏治,并限制宗室和宦官。

军事方面,他击败吐蕃、收复河湟,又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尤以收复河湟之举,为安史之乱后唐对吐蕃的重大军事胜利之一。李忱为人明察沉断,从谏如流,恭谨节俭,且惠爱民物。他在位时,国家相对安定繁荣,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所以直至唐朝灭亡,百姓仍思咏不已,称李忱为「小太宗」。


有些记载说自大中十三年(西元859年)五月起,宣宗因为食用仙丹中毒,身体状况非常糟糕,一连一个多月都不能上朝。到了八月,病入膏肓的宣宗驾崩。


那么看看史料怎么说的。


五月,上不豫,月余不能视朝。八月七日,宣遗诏立郓王为皇太子,勾当军国事。是日,崩于大明宫,圣寿五十。」(语出《旧唐书·宣宗》)


《旧唐书》丝毫没有记载宣宗从五月开始服用丹药。


十三年正月戊午,大赦,蠲度支、户部逋负,放宫人。八月壬辰,左神策军护军中尉王宗实立郓王温为皇太子,权句当军国政事。癸巳,皇帝崩于咸宁殿,年五十。谥曰圣武献文孝皇帝。」(语出《新唐书·宣宗》)


《新唐书》同样没有记载宣宗吃丹药的事。除了新旧唐书对于宣宗去世的时间有两天差别,在有没有服用丹药这事上,新旧唐书一直没有记载,证明没有。


那么唐宣宗吃丹药的事又是哪来的呢?翻阅史书,来自宋朝时的《资治通鉴》。


初,上长子郓王温,无宠,居十六宅,馀子皆居禁中。夔王滋,第三子也,上爱之,欲以为嗣,为其非次,故久不建东宫。上饵医官李玄伯、道士虞紫芝、山人王乐药,疽发于背。八月,疽甚,宰相及朝臣皆不得见,上密以夔王属枢密使王归长、马公儒、宣徽南院使王居方,使立之。三人及右军中尉王茂玄,皆上平日所厚也。独左军中尉王宗实素不同心,三人相与谋,出宗实为淮南监军。宗实已受敕于宣化门外,将自银台门出。左军副使亓元实谓宗实曰:“圣人不豫逾月,中尉止隔门起居,今日除改,未可辨也。何不见圣人而出!”宗实感寤,复入,诸门已踵故事增人守捉矣。亓元实翼导宗实直至寝殿,上已崩,东首环泣矣。宗实叱归长等,责以矫诏,皆捧足乞命。乃遣宣徽北院使齐元简迎郓王。壬辰,下诏立郓王为皇太子,权句当军国政事,仍更名漼。收归长、公儒、居方,皆杀之。癸巳,宣遗制,以令狐綯摄冢宰。」(语出《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九》)


而官李玄伯、道士虞紫芝、山人王乐等人出现在《资治通鉴》,它资料是哪里来的呢?


查阅资料,在《资治通鉴》之前成书的,有记载这几人的,唯独《东观秦记》。


《东观秦记》是什么性质的书呢,不属于史料,但有大量史料在其中,相当于某某宫廷秘闻这样的八卦内容。


司马光作《通鉴》,多采其说,而亦不尽信之。盖闻见所及,记近事者多确。恩怨未尽,记近事者亦多诬自古而然,不但此书矣。」(《东观秦记序》)


近事者亦多诬,说明这本书很多内容不可信,属于编造的。


那么问题来了,新旧唐书都没记载的事件和人物,或者说没有采用《东观秦记》的内容,为何《资治通鉴》采用了?


首先要明白《资治通鉴》不是原原本本的史书,可以说是依托史书的帝王教科书,是为了给皇帝看,警惕前人殷鉴,在叙述史时,常有增删,其目的是教育帝王作用,而史实方面就失真了。


也就是说,《资治通鉴》若编纂部分历史,是符合此书要求的。当新旧唐书都没记载的事件和人物,在《资治通鉴》中出现,可信度大大降低,何况《东观秦记》孤本不能成证。


侧面证据:

武宗用一李德裕,遂成其功烈。然其奋然除去浮图之法甚锐,而躬受道家之箓,服药以求长年。以此见其非明智之不惑者,特好恶有不同尔。宣宗精于听断,而以察为明,无复仁恩之意。呜呼,自是而后,唐衰矣!」(语出《新唐书·本纪第八》)


史学家在此感叹,武宗服药求长生,宣宗明明很精明,可惜都死的早,自此之后,唐朝旧衰败了。


武宗服药之事考证在前文,此处不赘述。史学家感叹这两位帝王明明都很有本事,可惜都死的早,为之遗憾,而丝毫没有提到宣宗也服药,如果有史料证明宣宗也服药,则感叹武宗服药后,怎么会对宣宗服药不提?逻辑上一点不通。


所以,这个侧面证据证明宣宗未曾服药,此乃宫廷秘闻八卦编造者之言。



道教丹药毒死皇帝真相

明光宗朱常洛


万历四十八年(西元 1620年)七月,明神宗朱翊钧卒,葬于定陵。八月,朱常洛即位,改元泰昌,是为明光宗。但光宗仅仅执政一个月,就因病服用鸿肿寺丞李可灼所进红丸而亡,史称「红丸案」。泰昌元年(西元1620年)八月,光宗病重,太监崔文升进呈泻药,光宗服后病情更为加重,一昼夜大便三四十次,廷臣纷纷指责崔文升不知医,妄进药,亦有人怀疑是神宗的郑贵妃所指使。八月二十九,光宗病情更为加剧,鸿肿寺丞李可灼又进红丸,光宗服后于九月初一死去,朝廷内外开始议论纷纷。御史王安舜首先上疏,请求重罚李可灼。南京太常寺少卿曹珍,还上疏请究治崔、李奸党。结果,朝廷将崔文升发遣南京,李可灼发配远方充军。


著名的红丸案也被贴上道教丹药的标签,其实史书明明白白记载,是鸿肿寺丞李可灼进药,且不是丹药,与道教没啥关系。


根据历史记载分析,红丸案也是一桩故意导演的弑君案,明光宗服后死去,而在当天,首辅方从哲拟遗旨赏了进献红丸的李可灼。这相当奇怪了吧,杀死皇帝还赏赐?有人怀疑是郑贵妃唆使下毒,也不无道理。


结论:死于权利斗争弑君,进药者非道士,红丸亦非道教丹药,与道教无关系。



总结:

查遍史书,所谓的道教丹药毒死皇帝,纯属背黑锅,各帝王死因各有它因,并无道教炼丹主动害死皇帝之事件。



共和國七十年國曆八月廿四,秋分前一日,至昊作

7 評論 - 登錄 參與評論
金山 五年前
1
还原历史真相,振我华夏雄风。
fq1214 五年前
2
受教了
中國風 五年前
3
極盡抹黑之能事。
三愷道人 五年前
4
佛妖又想让丹道背锅,史官只是个官场职位,为了记录真相人头不保是有可能的。
道德经 五年前
5
以正视听。
影一 五年前
6
还原真相很伟大 实现阴谋找人背锅真可耻
潘元楷 五年前
7
什么锅都想甩给我们,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