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炎黃子孫
原文发表于西历2016-09-23
今日秋社,秋社日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无论是春社还是秋社,无论是清明还是中元,这些节日在古代是中国至关重要的节日,特别是清明,在某些地方,清明节的重要性远远超过过年。清明节的重要原因,想必不说也明白,祭祖,不忘祖宗,对本源的守护,是孝文化的直接体现和深度归纳。清明节期间,各地有祭祀炎黄的活动,然而,中国人每一年都面临一个难题:到哪去祭拜炎帝和黄帝才对?哪些人才有资格祭拜炎黄?今天我们就来说说。
陕西黄帝陵,得到官方认可作为祭拜场地已经两千年左右了,不过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涿鹿黄帝城在近年以来也晋升为祭拜黄帝的场所,都无可厚非。然而应该在何处公祭炎帝呢?至今争论不休,以至于仍然没有一个公案,我们号称炎黄子孙,却在历年的公祭活动中没有一个在何处公祭炎帝的公案,甚至忽略了炎帝。其实很多人都没明白,之所以争论不休,其本质问题绝非炎帝祭祀地方不好定,而是一个官方不敢轻易触碰的话题:到底谁是炎黄子孙?
炎黄子孙共同认可虽然比较早,但是炎黄子孙一词的出现却比较晚。关于炎黄子孙,最早记载的可见《汉书》之《魏豹田儋韩王信传》,「周室既坏,至春秋末,诸侯秏尽,而炎黄唐虞之苗裔尚犹颇有存者。」。炎黄唐虞之苗裔大抵就是「炎黄子孙」的早期叫法。
黄帝作为共祖至史记以来已经形成共识,然而史记开篇是五帝本纪,没有写到三皇,也就没有写清楚炎帝是怎么回事。自称炎黄子孙的中国人忽略炎,更找不到详细的记载,认同其共祖的地位只停留在一个「炎黄子孙」的称谓上,这就不免让人钻空子或者难以教正炎帝子孙的身份。谁是炎黄子孙?这个问题看起来好简单,因为大家都知道汉族人和南方部分少数民族才会自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但是,问题远远没有这么简单。炎黄子孙作为正统中国人的代名词,绝非喊一喊口号或自称就认同那么容易的。中国这个国家,无论发展到所谓的现代国家,还是法律规定拥有中国国籍身份的人就是中国人,都抵不过一个概念:炎黄子孙才是这片土地的主人。
炎黄子孙才是这片土地的主人,此概念根深蒂固,历史上的外族也明白,故而历史上自称炎黄子孙的「蛮夷」之邦源源不断。这些炎黄子孙,我们姑且称之为「非典型炎黄子孙」,当然别简称为「非典」哈。
非典型炎黄子孙,总的说来包括拥有部分正统炎黄子孙的血缘的人、与正统炎黄子孙毫无血缘关系的人、曾经建过局部性地方政权的外族等。他们出于历史的种种原因生活在华夏大地,而华夏主人的地位坚如磐石,以及华夏文化过于强大,远超四夷,要想在华夏大地取得合法的生存空间,势必要主动将自己华化,变成「炎黄子孙」。这部分人就是非典型炎黄子孙。
在《史记》的记载中,匈奴成为夏后氏的后代。《匈奴列传》第一句就是「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越王勾践世家》也记载,「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越王是夏后苗裔这点几乎没有争议,但是《史记》为何记匈奴为夏后苗裔呢?匈奴当时也不在华夏统治范围之内,更没有明确的世系表说明匈奴是夏后苗裔。这里不难猜想,匈奴与战国秦汉魏晋近千年的对抗,匈奴早就对中原沃土垂涎三尺了,而多次自称夏后苗裔来取得政治上的合法性,这种做法不是不可能。只是汉族始终不承认,因为太野蛮了,草原的风俗与先进的汉族文明对比,绝不可能承认它的。诸如人伦,匈奴习俗父死子继其母而妻之,兄死弟继其嫂而妻之。草原自有草原的系统,很难与汉族有关系。2005年的时候,蒙古国也举行庆祝匈奴建国2500年,把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蒙古等视为前后继承关系的同一民族,以此来向全世界宣告蒙古是草原的合法居民。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草原的民族走马观花式的换,虽然在同一片土地生存过,但绝非是同一个民族。蒙古国这样不知羞耻的认匈奴为祖宗的做法,其实也和历史上外族自称炎黄子孙的做法一模一样。大概正因为如此,在那个没有基因验证的汉朝,司马迁本着「名从事主」的原则,在史书中依照匈奴人自称的来源而记载。
夏后氏是何等神圣?使得荒漠的大草原与千里之遥的江南越国都要自称夏后氏后代。后,在长期以来的历史概念中一般都是皇室男性的正规配偶,诸如皇后、太后、王后。然后上推到夏朝时期,后并非此意。《史记》中夏后一词多次出现,意思是夏的君主,后启、后太康、后少康、后芬、后发、后桀等。商朝君主称帝,周朝君主称王。后,都是男性,且是君主。《离骚》中就有「昔三后之纯粹兮」,三后指的是夏禹、商汤、周武。后成为君主的总称。夏后之苗裔,这个身份有着绝对优势。所以周边外族喜欢用拉夏后来做自己祖宗,成为新一代「炎黄子孙」。
上古汉语中,「后」读音是goo,而汉语的亲戚藏语也有hgo一词,表示部落首领,极有可能藏语是直接借用上古汉语「后」的发音。同样,藏族的近亲羌族的首领称之为「豪」,估计也是后的羌读音。为什么藏、羌等族在这些重要的词汇上趋近于夏后的概念?话题谈到这也就不难知道原因了。借助夏后的身份力量取得合法地位,等于自己宣告自己是炎黄子孙。因为夏后祖先直系是黄帝。
到了秦汉以后,炎黄子孙的身份特别吃香,五胡乱华以来,北方各胡虽然武力上凶悍,把汉人当羊吃,但始终是无根之水,政权总是昙花一现,胡人政权总是短暂的,无论有多凶悍,都立马被真正的炎黄子孙剿灭。这样以来胡人也需要想办法攀附一个标榜自己正统性的华夏祖宗,于是胡人乱认祖宗之事层出不穷。本来出自匈奴屠各部的刘渊自称冒顿可汗的后人,冒顿是栾提部,是如假包换的匈奴贵族,刘渊的冒顿后人身份都极为可疑,但他胆子更大,在并州自立政权之后声称是汉朝刘氏的公主所生的匈奴后代,干脆改姓刘。所谓「汉高祖以宗女为公主,以妻冒顿,约为兄弟,故其子孙遂冒姓刘氏」。刘渊的做法大胆到直接把自己说成炎黄子孙。刘渊即汉王位时还设立「我太祖高皇帝」、「我世祖光武皇帝」等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彻底把匈奴人坐实成为炎黄子孙。
后来的鲜卑慕容氏,更猖狂,自己自称「其先有熊氏之苗裔」,有熊氏就是黄帝氏族。前秦君主苻坚本出自氐族,也自称「其先盖有扈氏之苗裔」,把自己说成大禹后代。而匈奴的赫连勃勃先是自称刘氏,而后诏「子而从母,非礼也」作为理由放弃刘姓,但坚持声称「朕之皇祖,自北迁幽朔,音殊中国,姓改姒氏,故从母姓为刘」。不但说自己是姒氏后裔,还解释了因为语言不通所以造成的族群不同。北魏拓跋氏直接改成汉姓元氏,更令统治范围内所有的鲜卑人都从汉俗,改汉姓。拓跋氏建国后也急于宣布自己是炎黄子孙,《北史魏本纪》:「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黄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国,有大鲜卑之山,因此为号」。到了唐朝,西域里海西边和北边生活的粟特人大量来到中国,还有西域「昭武九姓」更是个个找祖先。比如昭武九姓的鱼国先是自称虞舜的后代,后可能觉得太直接了不好,就改虞为鱼,成为鱼姓。有唐一朝,改姓认祖的西域人喜欢玩文字游戏,鱼国称虞后代,康居国的康姓自称会稽山阴江南康氏,直推其祖宗为周武王弟弟康叔。这份资料在书法圣手颜真卿为康希铣家族写的《康希铣神道碑铭》中能直接看到。一个西域的康居国人摇身一变成为妥妥的炎黄子孙。
唐以后,中华文明相对衰落,虽然对番邦吸引力没那么大了,但依然在冒充炎黄子孙。比如宋朝时西夏被李唐赐姓李,而后就光明正大的姓李,五代的后唐李克用、李存勖其实是西域沙陀族人,后晋儿皇帝石敬瑭也是沙陀人,后汉的刘知远依然是沙陀人。故所谓的五代,其实真正的炎黄算来,只有二代。西边的黑汉王朝,自称秦之国,桃花石之国。桃花石,就是西域对中国的美称。而在中国北方建国的辽、金等,都在自称炎黄子孙,只是没五胡鲜卑匈奴那么明显,但胃口却不小。一般而言,自称了黄帝后裔,就不大可能同时自称炎帝后裔。因为父系的传承只有一脉。母族是炎帝后裔就没必要称了。而契丹人既要黄帝子孙,也要炎帝子孙。《辽史太祖纪赞》中曰:「辽之先,出自炎帝,世为审吉国」,《辽史世表》曰:「考之宇文周之书,辽本炎帝之后,而耶律俨称辽为轩辕后」。永清公主墓志曰:盖国家係轩辕黄帝之后。
宋亡后,中国第一次整体亡国,蒙元在这种情况下是没办法自称炎黄子孙的,称了也没人认可。同时他整体上灭了中国,也就没必要自称炎黄子孙。后来的满清依然。不过满清乱认女真为祖宗,以及满洲国期间认日本天照大神为祖宗,已成笑柄。
汉人自有家谱宗祖流传,一般而言,这些都是正统的炎黄子孙,而「非典型炎黄子孙」虽然在今日的社会上没什么区别,也没有必要找炎黄子孙作为身份装饰,但要祭拜炎黄,还是认清祖宗的好。历史就是历史,不容有一点歪曲,非典型炎黄子孙的认祖历史,也该告一段落了,各回各家,各自理清。只要遵守国家法律,共同生活,没必要继续错乱下去了。
另外,特别说明一点的是,皈依佛教而改姓释的,已经不是炎黄子孙。在中国传统的社会里(佛教没入中土前),老师教徒弟皆以师徒名分而称之,而佛教的出家理论认为要脱离自己本家,于是先是随着皈依的师父姓,比如魏晋时期的沙门都是依师而姓,如竺法护,就是天竺人。安世高,就是安息国的。而东晋的道安和尚,他认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所以说僧人应该以释姓而命名。他的想法只推理而已,当时还没有任何依据。后来,他得到《增一阿含经》时,如获至宝,果然经中称「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为沙门,皆称释种。」依此他断定,僧人应该是姓释迦,他的先前推理是正确的,《增一阿含经》中所说正印证了他的说法。「四姓为沙门,皆称释种。」四姓是指:1刹利种,2婆罗门种,3居士种,4首陀罗种。根据《法华文句记》所载《十诵律》也有此说法,「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出家,同一释种。」道安法师制定的释种一直流传到如今,不过起先是“释迦”,现在的僧人在法名前加上“释”字。
道安和尚没文化,印度的四姓是印度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的四个社会姓氏阶级,四姓出家,同一释种是指一旦出家皈依佛教就放弃等级,都如同释迦之种。(释迦本来也不是高贵之种)。而道安让中国人改姓释迦,抛弃族姓。
炎黄子孙入佛教必须经过特定仪式,由佛教通过仪式告知天地,华夏祖先剥夺这个人的百家姓削去族籍,再由佛教接纳为僧人。因为出家之后便断了尘缘,所以炎黄子孙成为和尚之后为出世,不再和华夏种族有任何关系,自然不再有享受任何炎黄子孙的权利。
也就是说,按照文化认可以及法理,凡是皈依佛教姓释的都不是炎黄子孙,并不应该享用这个国家的福利、权利和安全保障等,每一座佛庙都是已经亡国灭种了的释迦族在中国建立的殖民租借地,而且还不用缴纳租借费用。更加不安分守己,还要拉其他华夏人团练(劝人皈依,开口妄言胡说八道迷惑华夏人)放弃华夏身份而加入释迦亡国种族身份,这是炎黄子孙的重大危害。
中國者,居天地之中,得天地之正氣,其人形貌正,音聲正。其教也不異言,非先王之法言不敢言,是無翻譯假托之辭也。不異服,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所服者黃帝之衣冠,是以有黃冠之稱也,不毀形,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得其道者,白日上升,飛騰就天,以顯父母,孝之終也。不去姓,不忘其親,不滅其祖,人子之孝也。朝修有儀,行君臣之禮,臣事上帝,人臣之義也。讀聖人之書,行聖人之道,循乎禮義,儒道一理也。其道在天地未分之先所有,其教在三皇之世所立,又非孔子所謂後世有述焉,異端起而大義乖也。其徒,中國者列之於上,外夷者列之於下。教有先後之別,人有夷夏之分,貴賤之殊也。其女真之修道也,不出閨門,不群聚於宮觀,不藏匿於女男,衣衫有辯,教無邪僻也,不以因果禍福報應之說惑世誣民也,不以捨身捐資布施為福逼人以取財也,不悖所生之天,不忘所生之土,生於中國,奉中國之道,不忘乎本理也。反此道者,則不正矣。(《正統道藏·天皇至道太清玉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