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元年及神农朝积年考
目录
弁言
一、不同版本的神农氏积年
二、错讹分析
三、神农元年之确定
四、伏羲的混淆
五、伏羲元年之确定
弁言
经过前两文,已确认黄帝纪元及黄帝开始历朝积年,对于黄帝开始至大禹的历代帝王以及在位年,以后再分享。对于黄帝之前的神农氏及伏羲氏能否确认其年代呢?本文当解开此密。
一、不同版本的神农氏积年
黄帝朝之前是神农氏,末代神农氏炎帝是榆罔,初代神农炎帝至榆罔有多少年呢?
古籍中所记录的版本各不相同。
《历代帝王年表》:「神农氏传八世至榆罔而亡共五百六十四年」。
《帝王世纪》:「凡八世,帝承、帝临、帝明、帝直、帝来、帝哀、帝榆罔」。
《资治通鉴外纪》:「(神农)在位一百二十年,或云一百四十年。神农纳奔水氏之女,曰听詙为妃,生帝魁。帝临魁元年辛巳,在位六十年,或云八十年。帝承,元年辛巳,在位六年,或云六十年,一本承在临魁先。帝明,元年丁亥,在位四十九年。帝直,元年丙子,在位四十五年。直,一作宜。帝釐,一曰克,元年辛酉,在位四十八年。釐,一作来。帝哀,元年己酉,在位四十三年。帝榆罔,元年壬辰,在位五十五年。自神农至榆罔四百二十六年。临魁至榆罔七帝,袭神农氏之号,三百年。」
《补三皇本纪》:「神农纳奔水氏之女,曰听詙为妃,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轩辕氏兴焉。」
《释氏稽古略》:「帝承,帝临,帝明,帝宣,帝釐,帝哀,帝榆,帝冈,已上八帝皆神农氏。合五百一十年。末年诸侯相伐。归之黄帝。」
《易稽览图》:「神农五百四十年。」
《通志•三皇纪》第一:「自神农至榆罔,八世五百年。」
《春秋命历序》:「炎帝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
《古史考》:「炎帝之后凡八代,五百余年,轩辕氏代之。」
《资治通鉴外纪》:「谯周曰神农至炎帝一百三十三姓云三百八十年」
《道德玄经原旨发挥》:「在位一百四十年,传临魁至榆罔八世,历五百二十六年」
《尸子》卷下:「神农氏七十世有天下。」
《路史·后纪四·禅通纪·炎帝纪下》:「吕覧亦曰‘神农七十世有天下’」
《吕氏春秋•慎势》:「神农十七世有天下。」
《资治通鉴外纪》卷一:「谯周曰:神农至炎帝一百三十三姓。」
《世本集览》:「炎帝八世」。
根据这些资料,有以下不同版本
神农年数:500年,500余年,510年,520年,526年,530年,540年,564年,426+120=546年。
神农世系:八世,九世(不含神农第一世),十七世,七十世。
哪些数据是对的呢?
二、错讹分析
先分析神农积年数据,所有的数据都超过五百年,五百整数的,必是概数,故可以舍之。
510年与530年,520年与540年,相差20年的数据,必是初代神农120年与140年的不同算法。
564与546必是互误之讹,至于哪个才是正确,具体不知。
按《资治通鉴外纪》二代帝临魁元年是辛巳,帝榆罔元年是壬辰,又在位55年,所以榆罔末年是丙戌。辛巳到丙戌是6年,根据总数五百多年计算,帝临魁到帝榆罔必是60×7=420,420+6=426,再加初代神农帝120或140,可以得出总数是546或566年。在所有的神农积年中没有566年,故舍弃,取546年。
那么《历代帝王年表》记载的564就是546的错本。540就是546取的整数。546绝对正确吗?未必。
因为按照《资治通鉴外纪》的干支,榆罔末年是丙戌,下一年丁亥,这明显是从黄帝受封诸侯那年算的,并不是按照黄帝王天下开始算的,所以这个数据也是错的。详细请看前文《独家考证黄帝以来朝代积年》
那么抛弃546和540,离这个数据最近的就是530和526了。
其中526也是错误,是540同等错误,526+15(黄帝王天下后15)=541,很显然这个数据是根据540本身错误的数据减去黄帝王天下后15年得到的,减首或尾重复一年得到540。故526也应该舍弃。
那么唯一趋近于正确的数据就是530了。假设以530或531(首或尾少计算之年)为正确版本。
530或531就正确吗?按照《皇极典帝纪部》神农七代(不算初代)各帝在位年数相加,与《通鉴外纪》基本同,故这个数据依旧是止于黄帝继位有熊国的丁亥年,并非黄帝王天下的己酉年。
所以还得加上黄帝任有熊国诸侯国的22年或23虚年。
那么神农氏真正总积年为530+23或531+22=553年吗?未必。
三、神农元年之确定
按照宋朝罗泌在《路史》中记载,神农是有颁布历法的。「三朝具于摄提,七曜起于天关,所谓太初历也。」这里,「三朝」指年月日。「摄提」即摄提格,是指地支中的寅,「七曜」为日月五星。这说明炎帝创制的《太初历》起始日那天,为寅年寅月寅日,日月五星会聚在一起,并且是从「天关」星开始。「其注曰:“神农之历自曰太初,非汉之太初也。杨泉云,畴昔神农,始治农功,正节气,审寒温,以为早晚之期,故立历名。」
此处的《太初历》是指神农历,并非后来汉武帝时的《太初历》。
按照《路史》的记录,炎帝历法的起点是寅年寅月寅日,其时的天象是日月五星从天关星开始依次排列。
说明历法元年是寅年。此年寅月有一次五星聚会。此寅月含有雨水节气。因日月时间相距不远,故在朔日后附近。次日为寅日。日月五星在天关星的一侧依次排列,并与天关星相距不远。
按照这种条件换算,计算五星会聚的时间,即逐日计算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的黄经,如果五大行星会聚在黄道上黄经60度的范围内,就发生了五星会聚,由此可以得出五星会聚所发生的时间。寻找发生在寅年的五星会聚。对寅年的五星会聚,判定其在寅月(包含雨水的月份)是否发生,即在寅月前后的两个朔日之间是否有五星会聚发生。
通过计算在黄帝历四甲子往前最符合是黄帝纪元前574年庚寅年戊寅月甲寅日。
而这只是炎帝历的起点,并非是炎帝王朝的起点。
按《资治通鉴外纪》:「谯周曰神农至炎帝一百三十三姓云三百八十年」。《尸子》:「神农氏七十世(或十七世)有天下,岂每世贤哉,牧民易也。」
133姓当为133代(载)之误,133载当为133年。又曰神农之后三百六十季世至榆罔(末代炎帝)。
又知神农140寿,120年。
则整个神农王朝国祚为133+120+360=613年。
为何133年不算在神农之后呢?因为严格意义上说,炎帝不是神农,而神农可以是炎帝。
这怎么理解呢?
汉《五德志》:「有神龙首出常,感妊姒,生赤帝魁隗。身号炎帝,世号神农,代伏羲氏。其德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
《管子·封禅》:「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
这说明炎帝是炎帝,神农是神农,起初并非一体,后来如何一体的呢?因为把赤帝、炎帝合称为炎帝。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亲夏故虞,绌唐谓之帝尧,以神农为赤帝。」后世把神农追封为赤帝,然后就与炎帝混淆了。混淆也正常,因为炎帝、神农、赤帝本身就是同一个家族。
大概关系如下:
炎帝王朝 | 赤帝时代 | 初代临魁 |
末代噎鸣 | ||
神农时代 | 初代神农 | |
末代榆罔 |
《山海经·海内经》:「炎帝(魁隗)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岁十有二,过去有人解读为十二地支。这很奇怪。因为既然是炎帝之后,却没提到神农。又神农常有在位一百四十、一百二十等论。按照常理,是不太可能的。
此处的岁「岁十有二」是个隐晦的记法,岁当解释为岁星十二年,岁十有二则是144年,特指神农的寿命。
换言之噎鸣所生岁十有二就是神农。后来由于神农的功绩超过祖先,遂成为整个炎帝王朝的代表,也被称为神农王朝。
炎帝王朝(神农王朝)世系为:
第一代:魁隗
第二代:炎居
第三代:节并
第四代:戏器
第五代:祝融
第六代:共工
第七代:术器(或称术嚣)
第八代:后土(共工子、术嚣弟)
第九代:噎鸣
第十代(神农第一代):神农(岁十有二)
第十一代(神农第二代):帝柱
第十二代(神农第三代):庆甲
《路史》:「炎帝庆甲,帝柱之伯也,自帝庆甲至帝临书传蔑记」。庆甲在不少版本中直接被删除。
第十三代(神农第四代):帝临(帝临魁)
第十四代(神农第五代):承
第十五代(神农第六代):明
第十六代(神农第七代):直,又名宜
第十七代(神农第八代):釐,又名克
第十八代(神农第九代):哀,又名裏(讹为衰、哀)
第十九代(神农第十代):器,在位四个月,一般不被计算在内。
第二十代(神农第十一代):榆罔,与首位黄帝同时代。
庆甲、柱、哀在有的版本中不被计算在内。所以有十七世之说、神农九世之说、神农八世之说(不算神农)。
确定了神农王朝国祚为613年,则可推算出神农元年。
神农朝末年为黄帝王天下的前一年,黄帝王天下是黄帝纪元前15年,己酉年,故榆罔帝末年为黄帝纪元前16年,戊申年。
进而推算神农元年为,黄帝纪元前628年,丙申年。
四、伏羲的混淆
确定了神农国祚,再往前推伏羲氏。
伏羲,古籍中有不同的名字版本,有太昊、大皞、伏羲、庖牺、宓戏、虙牺、包羲等。
这些名字是一个人还是各有不同?
《易纬乾坤凿度·补遗》曰:「垂皇策者,羲。乘皇美者,戏。重自策者,牺。」按此种解释,很明显伏羲、庖牺、宓戏至少这三位不是同一个人,外加太昊实为西汉刘向合并给伏羲,故伏羲、庖牺、宓戏、太昊为不同人不同时期。
《古三坟·天皇伏羲氏皇策辞》:「惟我承父居方,三十二易草木,上升君位,是先分土于外,后登帝位也。」
明《天中记》卷四十则:「伏羲得神菁而定皇策」,又说「庖牺氏作始有筮。」
《路史·禅通纪·太昊纪上》:「太昊伏羲氏,方牙,一曰苍牙,风姓,是为春皇,包羲,亦号天皇、人帝、皇雄氏,苍精之君也。母华婿,居于华婿之诸,尝暨叔匿,翔于诸之汾,巨迹出焉,华婿决履以跧之。」又曰「肇修文教,为百王典以载德。自木,木实丽,东道不可尚,同乎元气,是偁太昊。得乎中央,别而全宿,而有成因号伏羲,自有句而应世,故又曰有句氏。」
故知句(gou)实为包的讹变,伏羲以龙纪官,有勾龙氏当为伏羲之后。
我们最熟知的是首位伏羲,垂皇策者,羲。策为算筹,用算筹画八卦者,故伏羲画八卦。太昊、庖牺、宓戏均为后世之君。
五、伏羲元年之确定
在已知神农元年和国祚的情况下,推算伏羲元年,就显得很方便了。
《易稽览图》:「甲寅伏羲氏,至无怀氏,五万七千八百八十二年。」
《通鉴外纪·包牺氏》:「自伏羲至无怀一千二百六十年,或云五万七千七百八十二年。女娲至无怀十五君,袭包牺氏之号,一千一百五十年,或云一万七千七百八十七年,一云一万六千八十年。」
《帝王世纪辑存》:「(伏羲)子孙五十九姓,传世五万余岁。」
《太上混元老子史略》:「伏羲木德…子孙相承四万五千六百年」
无怀氏是谁呢?是大伏羲氏家族末代君,陶渊明文中的葛天氏之民也,无怀氏之民也。
《万姓统谱》:「炎帝神农氏,姜姓,生于厉山,长于姜水,因以为姓。氏继无怀氏位,承太昊木徳以火徳。」
《遁甲开山图》曰:「女娲氏没,大庭氏王,有天下,五凤异色。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五代皆袭庖牺之号。」
神农氏继无怀氏而王天下,故神农氏之前为无怀氏。
伏羲至无怀氏,有57882年、57782年,1260年,1150年,17787年,16080年之不同数据。
因《易稽览图》最早,且依其记载。57782年实为57882年之讹,17787年又是57782年之讹。1150为《开辟衍绎》伏羲之寿命,故不取。
至于伏羲至无怀1260年,此处伏羲当为庖牺。
按《易稽览图》,甲寅伏羲至无怀氏五万七千八百八十二年。故,伏羲元年为神农元年黄帝纪元前628+57882,黄帝纪元前58510年,正好是甲寅年,符合其记载。也反向证明神农氏国祚613年的正确。
伏羲氏,积57882年,始于黄帝纪元前58510年甲寅,终于黄帝纪元前629年乙未。
神农氏,积613年,始于黄帝纪元前628年丙申,终于黄帝纪元前16年戊申。
故伏羲甲寅至今58510+10780=69290。
共和国七十四年,癸卯。
伏羲纪元69290年,神农纪元11408年,黄帝纪元10780年。
建寅四月十九日,冯至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