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与诸侯国——六国
前段时间,因报道安徽六安疫情,央视统统称六(liù)安,一时间引起一片讨论。因为在此之前一直是读六(lù)安的,六安当地官方也一直以(lù)为标准读音。央视统统称六(liù)安,是读错了还是另有原因?
原来新版的字典标准用字,已经删除了lù的读音,六成了只有liù的唯一读音字,如果按照规定标准,央视读六(liù)安的确没有错。但这么改合适吗?值得商榷。
随意修改文字读音,在此之前就有语文教科书遇到类似情况,难道为了所谓的好认就去改原音?
一骑(jì)红尘妃子笑,被改成骑(qí),骑(jì)是个名词,表示正在骑马的人或被骑的坐骑,而改成骑(qí)词性已经变了,非要强行给骑(qí)附加一个名词属性的话,那比改读音更麻烦吧。而且这毫不尊重旧读。
乡音无改鬓毛衰(cuī)被改成衰(shuāi),原本押韵的诗,不押韵了。
同样被乱改不押韵的还有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被改成斜(xié)。
更离谱的还有,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行(háng)被改成(xíng),是原本那个意思吗?
现在又随意改地名六(lù)安为六(liù)安。对此,我想说,错了就是错了,不要狡辩,不能因为你容易犯错就让事主本身改名,难道不应该是错的一方改错吗?叫错地名没什么,死不认错这就有问题了,就如同叫错别人名字,你去要求别人改名一样。
地名保留一些古音、地方音,理应尊重。所谓名从事主原则。名字要遵从事主本身对外公开的名、音,外人不能随意更改。甚至有时候原字没有的读音,还会根据事主本身而增加读音。比如张靓颖,靓字本读(jìng),历代字书中都是读(靓jìng),唯独广东方言读leng3 、zing6,基于习惯,普通话中增(靓liàng)读音。
要说人名地名容易读错,古往今来太多了,难道都去给人家改了吗?
皋陶(yáo)、关龙逢(péng)、逢(péng)蒙、妺(mò)喜、南宫适(kuò)、党(zhǎng)氏、呼韩邪(yé)、冒(mò)顿(dú)、曹大家(gū)、金日(mì)磾(dī)、伍员(yún)、员(yùn)半千、赵衰(cuī)、不(fǒu)准(biāo)、繁(pó)钦、尉(yù)迟恭、李阳冰(níng)、万俟卨(mò qí xiè)等等,不一一列举。
是想改音还是改字呢?
对于地名,很多时候不认识甚至就直接改字。比如陕西盩厔县被改成周至县,鄠县被改成户县,醴泉县被改成礼泉县等。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每个地名背后都有其文化背景,不认识或读错很正常,知错必改才是态度,而不是横加修改。谁改错?读错方改,而不是改事主本身名。
盩厔县你说不认识,同样也有不认识周至的人怎么办?继续改吗?或者汉字都不用了,用数字代码岂不是更方便。改为周至县仅保留了读音,焉知盩厔得名本意山曲曰盩,水曲曰厔。
将错就错,或方便大家都认识而改事主本身,这是毫无道理的,到底谁错了?
譬如,有人不遵守交通规则闯红灯,不能因为这个改红灯行绿灯停吧?就算改改红灯行绿灯停还会有人闯绿灯,那怎么办?继续改。这不社会乱套了吗。
约定成俗形成规矩,不能说有没有道理,而是规矩就得遵守。如果一开始是红灯行绿灯停,那也可以,一旦形成规矩就不能乱改。中国靠右行驶,国外有些国家靠左行驶,没有哪一种更科学更有道理,但对于一个社会必须定一种大家都需要遵守的规矩。
总而言之胡乱改地名用字和读音,窃以为非常不妥。
再来说说六(lù)安为什么不能改六(liù)安
六安地名源自汉武帝时期,取衡山国内六县、安风县首字为六安,改衡山国为六安国,兼有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
而六县更早来源于上古皋陶。《帝王世纪》:「皋陶卒,葬之于六。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皋陶死后葬于六地,大禹将其少子封于六地,负责延续其祀。
六安皋陶墓。
皋陶是舜帝、大禹时期的大理、理正(法官),是中国法家鼻祖,著有《皋陶谟》。「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受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后于英、六。」(《史记·夏本纪》)
「咎繇墓在寿州安丰县南一百三十里故六城东,东都陂内大冢也。」(《括地志》)咎繇(jiù yáo),即皋陶,六安,古称皋城。
皋陶的后代被封在六、英等地,建立六国、英国等,皆为偃姓。
皋陶的后代在这附近继续发展,最后持续建立了不少偃姓国家,分布在六安南舒城一带,春秋时成为群舒。可考的有舒、舒蓼、舒庸、舒鸠、舒龙、舒龏、舒鲍、宗、巢等九国。
六国在殷商卜辞中也有记录,如:戊戌卜,殼,贞(弓斤)祀六来龟三?(《殷墟文字甲编》三三五三),六国在西周又写作录国。《大保簋》有王伐录子的记载,录子就是六国,子爵。到了春秋时,又返回写作六国。
六国为什么叫六国,与数字六有关吗?《殷墟文字甲编》三三五三中记载,殷商王族与六国人关系密切,比较亲近,可是殷商的都城离现六安相隔千里,要说他们关系亲密常走往,这有点不太可能。
何光岳在《六国考》认为商代六国并非在六安,而是在距离殷商不远的大陆泽附近,此大陆泽并不是河北历史上那个巨鹿泽,而在河南修武县、获嘉县一带,修武境内有陆(六)真山,即九里山。大陆泽因黄河泛滥而形成泽地。
河南荥阳市汜水镇成皋古城在大陆泽南,得名与皋陶后裔在此活动有关。若如此,六国与殷商频繁互动就很正常了,因为离殷商都城很近。
西周《大保簋》有“王伐录子”的铭文记载,六国(录国)叛变,召公奭伐录,录国大败,因而南迁来六国南迁到了六安等地。
楚穆王四年,六国被楚国吞并。六国为存续时间最长的方国之一。存在1500年之久。六国的同宗也被楚成王所灭。英国逃到英山一带生存。六国继续南逃,到今湖南等地,还有一部分东逃到了今南京六合一带,古有六合城,境内有六合山。南宋《舆地纪胜》:「历阳县西北有方山,一名六合山」。
南逃六(录)国部分族人,到湖南沅江县,有命名漉湖。到醴陵市,有命名渌水。到桃源县,有命名菉萝山,皆与录(六)国人有关。
英国灭亡后,其后裔有一人曰英布,秦末随项羽,后归汉,封淮南王。值得一说的是,英布就是六安人。
由此观之,六安之六非数字六,不应该读音为(liù),应该保留六(lù)安之读音。
皋陶的偃姓后代有二十四氏,(皋、李、徐、赵、伯、益、赢、秦、江、黄、马、舒、裴、甄、谷、利、费、廉、阮、骆、英、莒、梁、寥),皆江淮一带的古诸侯国之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