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神真假来龙去脉
原文发表于西历2017年12月22日。旧文新发,以飨读者。
有人质疑关于盘古是否是汉族固有文化,或是说神格定义亦不存在其价值,由于盘古神话影响深远,又是开天辟地之祖,故来说说盘古的神格及其文化性质。
质疑盘古很正常,原因有几点:
第一,盘古神话出现得比较晚,根据官方资料描述,三国时代才出现。
第二,官方说法一直认定盘古非汉族神话,乃是南方壮、瑶等盘瓠为原型发展而来。
第三,盘古地位已然极限,系开天辟地之祖,天地万物之先,此极限地位,而文献中少有提及。
要从文化角度论证盘古神格的真伪,是个大工程,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今特撰文详细解说之。
关于盘古,普遍认为出自三国时徐整的《三五历纪》。(《三五历纪》已佚,关于盘古文献被《太平御览》《艺文类聚》等引用)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极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语出《三五历纪》)
《三五历纪》记载,天地尚未开辟时,处于混沌状态,混沌之中孕育了一个生命,盘古,祂开天辟地,从此有了天地之分。这也是盘古开天辟地神话的由来。
但是,盘古神话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关于盘古神话的身份,大概有三种说法。一种是本土说,一种是南方少数民族来源说,一种是印度来源说。
那么我们来一一剖析一下。
坚持本土说的,如吕思勉先生,《中国哲学史》教材就曾引用过吕思勉的一段化说:「盘古创世的神话传说虽不见于先秦文献,但正如吕思勉所说:‘今世俗无不知有盘古氏’,‘盖其说甚旧,故传之甚广’。由此推断,由于远古时期没有文字,加之我们的祖先又有述而不作的传统,因此,这一神话传说,形诸文字虽晚,但其内容的发生应在很早的远古时期,是千百年来中华先民口耳相传的结果。」
言下之意,吕思勉认为根据《艺文类聚》、《三五历纪》等文献作为佐证,证明盘古神话虽然出现在文献上不多也比较晚,但属于旧传说,广为流传。
《三五历纪》是三国时期作品,自然算不得早。
不过《路史》中引用过一段话,来自《六韬·大明》。「所谓盘古氏者,神灵一日九变,盖元混之初,陶融造化之主也,《六韬·大明》云召公对文王曰:天道净清,地徳生成,人事安寕,戒之勿忘,忘者不祥。盘古之宗不可动也,动者必凶。今贑之会昌有盘古山,本盘固名,其湘乡有盘古保,而雩都有盘古祠,盘固之谓也。」(语出《路史》)
《路史》是宋朝时罗泌著作,他也是一代史学家,引用《六韬》说盘古之宗不可动也,这是将盘古的记载锁定到《六韬》时代。
一般认为《六韬》是西周时期姜子牙书写的兵书。
但是,今流传下来的《六韬》版本中并无此记载,也无大明篇章。以罗泌一代史学家之威望,断不可能造假瞎说,如果他要造假,与他同时代的史学家知道《六韬》中没有关于盘古的记载,那《路史》写出来怎么服众呢?罗泌又如何向史学界交待呢?
那么只有一种可能,至少在宋代时期,《六韬》中还有关于盘古的记载。宋以后失传。
关于《六韬》,历史上到底是不是姜太公的作品,也进行过长达千年的争议,从南宋开始,《太公六韬》一直被怀疑为伪书,特别是清代,更被确定为伪书,但是西元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发现了大批竹简,其中就有《太公》的五十多枚,这就证明《太公》至少在西汉时已广泛流传了,伪书之说也就不攻自破了。
既然《六韬》不是伪书,那先秦也有关于《六韬》的记载。比如《战国策》中记载苏子引《周书》曰:「绵绵不绝,缦缦奈何?毫毛不拔,将成斧柯。前虑不定,后有大患,将奈之何?」苏子即苏秦,这里的《周书》指的就是《太公金匮》或《太公阴谋》。这个太公金匮》或《太公阴谋》就是《六韬》。
虽然还是不能肯定就是西周时期的兵书,但先秦的记载和银雀山汉墓的出土,至少肯定了《六韬》不会晚于战国。
《六韬》不会晚于战国,又不是伪书,那其中关于盘古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只是可惜宋之后遗失了。
那么,关于盘古的三种来源,差不多可以直接否定掉印度来源说(佛教传入),也可直接否定掉南方少数民族来源说。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先秦诸子的作品中没有提到盘古呢?
其实很简单,盘古一词在当时尚未发展出人格化或者说神格化的含义,当做人或神来记载自然是少有的。但是,在义理概念中,盘古其实已经出现,只是以另一种方式出现。
说起盘古一词的根源,先要从《墨子》中入手。
「子墨子言曰:“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圜,曰:‘中者是也,不中者非也。’」(语出《墨子·天文志上》)
其中说到的以度天下之方圜,这里的圜通圆,但不完全等同于圆。在墨子的概念中,符合规矩的才叫圜。含有空间的意思。
「今夫轮人操其规,将以量度天下之圜与不圜也,曰:中吾规者谓之圜,不中吾规者谓之不圜。是以圜与不圜,皆可得而知也。此其故何?则圜法明也。」(语出《墨子·天文志中》)
墨子在《天文志中》进一步阐述。为什么墨子不断强调方圜呢?
「今轮人以规,匠人以矩,以此知方圜之别矣。是故子墨子置立天之,以为仪法。吾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之去久远也。」(语出《墨子·天文志下》)
墨子解释道:知方圜之别,置立天之,以此来作为仪和法度,则天下就会长治久安。所以方圜久远。方圜久远则成为墨家的一条简化座右铭,也成为墨家奋斗的目标。久而久之,方圜久远,也称之为「圜久」。
「天道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主执圜,臣处方,方圜不易,其国久昌。」(语出《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中也有着类似的概念。证明吕氏是非诚认可墨子这一概念的。
关于墨家圜久的概念,差不多等同于庄子和文子提到的宇宙概念了。
「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语出《文子·自然》)
「旁日月,挟宇宙,为其脗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语出《庄子·齐物论》)
道家的文子和庄子是最早提出宇宙的概念。「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上下四方曰宇(空间),往古来今曰宙(时间)
所谓宇宙,就是空间和时间的总称。至今我们还在用宇宙这个概念,将来会用得更多更广泛。
宇宙和圜久之间,其实就属于同质异述的关系。
上下四方曰宇(空间),形容为圜
往古来今曰宙(时间),形容为久
为什么叫宇宙呢?「命曰宇宙,知宇故无不容也,知宙故无不足也,知德故无不安也,知道故无不听也,知物故无不然也,知一而不知道,故未能里也。」(语出《鹖冠子·天权》)
「夫天宙然示人神矣,夫地他然示人明也。天地奠位,神明通气,有一有二有三。」(语出《太玄经》)
「横四维而含阴阳,紘宇宙而章三光。」(语出《淮南子·原道训》)
不同的典籍都告诉我们,时间无限、空间无限,人要知其奥秘,需一定的参数来衡量,有了对比方之其大小。宇,原本是一定范围的疆域,宙是驾驶着船能走到极远的时间。所以叫宇宙。
当圜久之圜替代宇宙之宇时,在表述空间地域上,往往会用上圜。
「不勤乎四职者,谓之穷民,役诸圜土。」(语出《中论》)
盘古的盘字,在先秦汉字中并不是盘子的意思,是圆状的东西,叫作盘。
所以盘古其实就是圜古,而圜古就是圜久,因为古和久同义。圜久又来自宇宙。那么关于盘古的脉络就很清晰了。
宇宙→圜久→圜古→盘古
这就是盘古的真实身份,是由道家的宇宙义理逐渐有了神格化,进而转变为开天辟地第一神。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是盘古开天了,因为盘古就是宇宙,宇宙就是盘古。
盘古虽然发展成开天辟地第一神,但其神话的内容确显得那么俗套,拉低了档次,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以后有机会再说这个问题)
后来,盘古成为道教的元始天王,进一步成为元始天尊。见「自斯盘古,以道治世,万九千九百九十九载。白日升仙,上昆仑,登太清。天中授号,曰:元始天王。」(语出《云笈七笺》)
明代元始天尊瓷塑像
在道教中,元始天尊的诞辰日是冬至日,冬至是古历法中的元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既然元始天尊是天地开辟者,是宇宙义理的神格,自然是冬至日诞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