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轨距1435毫米真实由来
关于火车轨距,世界上有英制1435毫米,有俄制1520毫米,还有其他窄距等。使用最多的是英制1435,被称之为「国际标准轨」。新中国建国初期也采用1435毫米,据说是节约成本,提升运输效率。翻开任何一篇普及文,都在鼓吹1435毫米的神圣由来,以及科学之处。据说是古罗马时期,采用两匹马的宽度因为定下来成为标准。并且是英制4.85尺。疑问一:按照世界上体型较小得蒙古马算,成年马宽度在75厘米左右,两马并排毫无距离其宽度也超过1435毫米,更何况跑动起来两马之间需要留足够的空距。西域马、欧洲马体型更大一些,1435更不足。疑问二:英制尺4.85尺为何有零有整,若为方便计算和制造车辆故,必然会选择整数,零头那几厘米、毫米有什么意义呢。显然这个来源传说是经不起推敲的。那么它的真正来源是什么呢?在中国,无人不知秦始皇,而秦始皇最伟大的功绩就是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是大一统国家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的必然要求。《史记·秦始皇本纪》:「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秦始皇车同轨,规定了舆六尺。而秦尺有大尺、小尺,目前并不能确定秦六尺具体是多少。注意,舆六尺的舆是一匹马的常用车,并非多匹马的非百姓常用车。出土的秦铜车马依旧无法推测,因为秦铜车马并非真实比例。据商鞅铜方升实测,经折算秦尺约等于今 23.2 厘米,六尺即今一米四左右。汉承秦制,依旧六尺,后世依旧。但后世度量衡有所变化,所以六尺并不统一。西汉贾谊《新书·礼》:「六尺之舆,无左右之义,则君臣不明。寻常之室,六尺之舆,处无礼即上下踳逆,父子悖乱,而况其大者乎!」《史记·袁盎鼂错列传》:「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续列女传》:「广平,钜鹿﹑乐成王入间起居,见车骑鞍勒,皆纯黑无金银采饰,马不逾六尺。」《东观汉记》:「帝望见车骑鞍勒皆纯黑,无金银彩饰,马不逾六尺」《冬官考工记》:「柏车二柯。凡为辕,三其轮崇。参分其长,二在前,一在后,以凿其钩。彻广六尺,鬲长六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通典·五辂》:「皇帝之辂,舆广六尺有六寸。画轮毂輈衡以云牙,箱试肤文,肤内画以杂兽。」《通典·辇舆》:「秦以辇为人君之乘。汉因之,以雕玉为之,方径六尺,或使人挽,或驾果下马。」为什么一定是六尺呢,因为六尺是一步,成年人步行就可丈量。《孙子算经》:「度之所起,起于忽。欲知其忽,蚕所生,吐丝为忽。十忽为一秒,十秒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十尺为一丈,十丈为一引;五十尺为一端;四十尺为一疋;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三百步为一里。」《汉书·货殖志》:「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步是脚跨两次,跨一次为跬,跨两次为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仅车舆宽度是六尺,耒耜耕田也是六尺。《吕氏春秋·土容论·任地》:「是以六尺之耜,所以成亩也;其博八寸,所以成甽也;耨柄尺,此其度也;其耨六寸,所以间稼也。」这都是为了方便计算田亩。《水经注·渠》:「言中牟县故魏任城玉台下池中,有汉时铁锥,长六尺,入地三尺,头西南指不可动」。汉代沟渠宽也是六尺。不一一列举,可以说自秦皇以来,中国常用舆车宽度就是六尺,各朝度量衡不同,偶有所调整。其中汉时度量衡较后世略久,西汉、东汉也不同。夷历1956年绍兴漓渚东汉墓出土的铜尺长24.1厘米。四川大学方北辰教授根据对三国时期吴国名将朱然墓的考古结果(24cm的名刺)认为汉尺应为24厘米。此尺寸从东汉到南北朝时一直皆有使用,隋唐后度量衡变化有改。按东汉尺,六尺的车舆宽就是24×6=144厘米。与1435毫米非常接近了。这才是车舆宽度的由来,是秦皇车同轨六尺制度的延伸,历经各朝形成共识,并通过商队、丝绸之路西传。所谓得古罗马两匹马宽度,只见传言不见史书和古罗马度量衡记载,而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典籍,都能证明车舆六尺宽的制度。六尺,既是整数,也是一步,方便随时跨步度量,更方便计算田亩,这才符合逻辑,英尺有零有整那对吗?伏羲69532年,神农11650年,黄帝11022年04月10日,农历三月初二。冯至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