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论明朝疆域(连载12)
相关链接:
【注】:建议按连载顺序阅读
第十二篇:南苦夷
在中国历代疆域版图中,当北方疆域拥有库页岛时,似乎一直只有库页岛,事实上库页岛拥有的范围是全包括,还是超过,好像无法考证,以致于以清朝后拥有库页岛的例子去反推历代拥有库页岛的范围。
事实上,从不少文献资料来看,所谓的库页岛应包括虾夷岛(今日本北海道)。库页岛是北库页和南库页(虾夷岛)的统称。
那么历代拥有库页岛的情况是否包含虾夷岛呢?
《中俄伊犁交涉始末》:「臣在伦敦,日本遣使恩倭摩的赴俄议换库页一岛,即所谓虾夷岛也。在该岛争持多年,乃遣使赴俄计议。其使臣即由库页岛径达黑龙江,取道伊犁,绕乌拉岭赴俄。」此处明确指出,库页岛虾夷岛是通算一体的。
《皇朝经世文编·库叶岛沿革形胜考》:「库叶岛。在古为女国。亦名毛人国。后汉书北沃沮海中有女国。唐书日本东北限大山外即毛人。」此处指出唐朝时的毛人国或女国就是库页岛,而毛人国是包括今虾夷岛的。
又「明称苦兀。今称库叶。皆莫曳音转。吉里迷。元史作帖烈灭。故此岛今又名额里野。又作野所也。合而论之。则库叶岛之沿革思过半矣。」此处指出,库叶、苦兀、莫曳都是同音异译。而还有额里野、野所之名。
在谭版图中,额里野被确定在库页岛北部,以河流命名的地方。
按照《皇朝经世文编·库叶岛沿革形胜考》:「岛西北有图克苏图山。额里雅河出其东麓其南麓为费雅喀人所居。」「东有额里野河、皮伦图河、扎伊尔河、达喜河、郭多和河、塔塔马河、努烈河、启社什河、阿当吉河。俱东流。」额里野就是额里雅,故谭版确定的额里野地点无误。
一版清时地球图上,额里野与野所是分开二岛,即库页岛和虾夷岛。
凡此种种都证明,额里野(北库叶)、野所(南库叶)都属于库页岛,统称库叶。
《皇朝经世文编·库叶岛沿革形胜考》:「曰库叶。曰费雅喀。曰俄伦春。岁时贡貂皮于吉林。廷杰谨按。贡貂诸部。先皆亲赴宁古塔。后设三姓副都统。即赴三姓城。惟库叶岛远在海中。不能时至。每年遣官至距宁古塔三千里之普禄乡收贡颁赐。」按此记载,清朝时设三姓副都统,其实就是管辖南北库页岛上的库叶、费雅喀、俄伦春三个部落人群。
明朝时有没有管辖到库页岛呢?
按照谭版地图,确定北库页岛上有囊哈尔卫、兀烈河卫、波罗河卫等。
兀列河卫在明版《大明会典》和《大明一统志》中都有记载。
在清修四库全书之明会典,和《满洲源流考》中,进行了大量名字修改,其中兀列河卫被改成额埒卫。
说起这清修四库全书之明会典,简直把明朝地名全部改个遍,还减少了不少卫所。
比如,努尔干都司,改成尼鲁罕都司。三百八十四卫改成三百二十八卫。还解释说,诸卫多系空名,所称山川城站俱在,传闻疑似之间,未尝亲涉其地,故译对讹舛名目重复一地而三四名。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我没有亲自看到过,有些名字相近,估计就是一个地方多个名而已,所以改。
朵颜卫改成诺延卫,福余卫改为扶余卫,毛怜卫改为摩琳卫等诸如此类的。
造成后世对明朝历史地理研究巨大苦难。
按《四库全书·明会典》的解释,多名怀疑重复的改法,改后它应该没有歧义才对。其实不然,《四库全书·明会典》恰好同名多次出现。
随便翻一下,就会发现很多同名多次出现,所以《四库全书·明会典》不但全方面篡改明朝卫所数量、地名,还制造了更多迷雾。
回到库页岛上的兀列河卫,被改成额埒卫。但同时《四库全书·明会典》还有被改成额埒河卫、额烈河卫。等诸多,混淆了兀列河卫。
《满洲源流考》:额埒河卫名已见前此处又讹兀里今并改。
《满洲源流考》:额埒卫,名已见前此处又讹兀列今并改。
《满洲源流考》:额埒河卫(旧讹兀列今改正永乐八年十二月置按额埒河在宁古塔东北)
《满洲源流考》:额埒卫(名已见前此又讹兀力今并改)
兀列卫,是永乐十二年九月所设。
兀列河卫,永乐八年十二月所设。
正统后所设兀力卫。以及兀里等都被《满洲源流考》统一混淆称额埒卫、额埒河卫。还篡改卫所地理位置。
本文要特别说明的是,在篡改的卫所名称中其中有依努卫、依努山卫。
按照《满洲源流考》的解释,「伊努卫名已见前此亦讹亦文今并改」「伊努山卫名已见前此亦讹亦文山今并改」
亦文山卫,是永乐五年正月所设。亦文卫,是正统后设。《满洲源流考》分别改为依努山卫,依努卫。
(亦文山卫)依努山卫,按照《满洲源流考》说在吉林城东南一百七十里处。但按照谭版,亦文山卫被定在今阿姆贡河北的九文山地区。并认为九文山就是亦文山。
谭版中亦文山卫。
事实上真的如此吗?
既然《满洲源流考》是音译改称,亦文是如何音译成依努的?文和努并不谐音。且九文山被认为就是亦文山,有强行之嫌。九文山是很明确的汉语词汇,不可能讹音为亦文山。
如果查字典,文,只有wén、wèn两音。此音无论如何也无法音译接近努字。
但是,在方言或特殊典籍中,文是有变音的。
《韵补》:「文,又叶微勻切。」此处的叶不是树叶的叶,是xié,在韵书中称叶xié韵,相近,和洽的意思。
叶微勻切,音是接近wun
《韵补》:「又叶無沿切」音是接近wan
按照此叶韵综合一下,文还有一个音,是接近wéi
如果亦文读作yi wéi,或yi wun呢 则音译成依努是可以的。
又库叶别称有苦夷、苦兀、骨嵬wéi等。
骨嵬(苦兀、苦夷、库叶)
亦文要音译改为依努,亦文当是音译而汉称骨嵬人群。也就是库页岛、虾夷岛上后被翻译成阿依努之谓者。
由于《满洲源流考》改译及篡改地理位置,导致后世不知亦文、亦文山具体在哪。谭版的亦文山卫有强行绑定九文山之嫌,故不取。
《东三省舆地图说》:「虾夷岛,即虾夷国,寰宇记虾夷海岛中小国也,其人须长四尺,尤喜弓矢插箭于首,令人戴瓠而立,数十步射之无不中者。唐显庆四年十月随倭国使人入贡,前年游历时传闻此岛于康熙年间屡随库叶岛人至三姓下松花江南岸贡貂受赏乌绫,今入日本。」
《皇朝经世文编·库叶岛沿革形胜考》:「曰库叶。曰费雅喀。曰俄伦春。岁时贡貂皮于吉林。廷杰谨按。贡貂诸部。先皆亲赴宁古塔。后设三姓副都统。即赴三姓城。惟库叶岛远在海中。不能时至。每年遣官至距宁古塔三千里之普禄乡收贡颁赐。」
按此记载,虾夷岛一直是中国的,清朝时属吉林将军下三姓副都统管辖。而清人地理知识缺乏,最后日本入侵虾夷岛而浑然不知。
按《日本国志》:「明治元年四月置箱馆裁判所,闰四月改裁判所为府。二年七月,废箱馆府而置开拓使。八月,改虾夷称为北海道,分设十一国、八十六郡。三年二月,置桦太开拓使,四年八月,并于北海道开拓使」夷历1868年,日本才正式纳入自己版图并改称北海道。在此之前的历代,其实属于中国,可惜满清缺乏地理知识,不知库页包含南库页而丢失。
《皇朝经世文编·库叶岛沿革形胜考》:「其地四围皆海。北控俄罗斯。南控日本。拱护海口。屹然为东三省保障。是库叶岛之形胜也。」《皇朝经世文编》是夷历1826年成书的,此时书中说库叶北俄罗斯,南控日本。很明显此时的日本还不包括虾夷岛,故南控日本的库页岛就包括虾夷岛(北海道)
《重建永宁寺碑记》载:明钦差亦失哈等多次巡视奴儿干地方,曾对“海外苦夷诸民,赐男妇以衣服、器用,给以谷米,宴以酒食”。他们表示,“世世臣服,永无异意”。清代亦曾在此设姓长以统之。“海外苦夷”(库页人)是指南北库页岛上的阿伊努人。
文,又通纹。阿依努人确实有纹身传统,女人甚至纹嘴。
清朝的库页岛继承于明朝的苦夷。
明朝除了在北库页岛上设有三卫,实际上在南库页上前后分别设有亦文山卫、亦文卫。外加至少一所。
亦文山卫、亦文卫清朝按照音译和当地人称谓改为依努山卫、依努卫。
北库页岛又称额里野,是因为额里野所,或额埒河卫。南库页被称野所呢?
大抵就是兀者撒野人千户所,简称野所。(苦兀、阿依努人在中土文献中也称野人)
库页之名最早其实是汉语姑射(yè),早在山海经中就有记载。
《山海经》图中的姑射山、毛民国(库页岛)、沃沮。
《山海经·海内北经》:「列姑射在海河洲中。姑射国在海中,属列姑射,西南,山环之。」
《山海经·东山经》:「南三百八十里,曰姑射之山,无草木,多水。又南水行三百里,流沙百里,曰北姑射之山,无草木,多石。又南三百里,曰南姑射之山,无草木,多水。」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下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