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论明朝疆域(连载15)


蕐夓文朙中樞府 二七六二五零四年冬月廿六
原創

相关链接:

新论明朝疆域(连载01)《坤舆万国全图》底本创作时间为永乐六年底
新论明朝疆域(连载02)斡难河卫真正的位置
新论明朝疆域(连载03)玄冥河的位置

新论明朝疆域(连载04)玄冥池何在

新论明朝疆域(连载05)瀚海

新论明朝疆域(连载06)四座金山

新论明朝疆域(连载07)兀连脑儿

新论明朝疆域(连载08)贺喜河

新论明朝疆域(连载09)葱岭北干乌拉岭

新论明朝疆域(连载10)白湖

新论明朝疆域(连载11)海河卫、忙哈卫

新论明朝疆域(连载12)南苦夷

新论明朝疆域(连载13)交趾到安南

新论明朝疆域(连载14)关西七卫

【注】:建议按连载顺序阅读


第十五篇:亦集乃

亦集乃,一个比较陌生的地名,清朝时改翻译为额济纳,今额济纳旗是也。在居延海一带。

新论明朝疆域(连载15)

《圣武亲征录》:「亦剌合走西夏,过亦即纳城,〔《元史 地理志》有亦集乃路,今额鲁特额济纳旗牧地。〕」

在谭版地图中,不管是明朝鼎盛的前期,还是衰弱的后期,亦集乃都没被画进明朝版图中。

新论明朝疆域(连载15)

谭版地图明朝前期

新论明朝疆域(连载15)

谭版地图明朝后期

似乎明朝从未拥有过亦集乃。

但是,真实的历史是这样吗?

《读史方舆纪要》:「元至元二十三年,立亦集乃路总管府。城东北有大泽,西北俱接沙碛。明初,冯胜拔肃州,进至扫林山,取亦集乃路,是也。

历史记载明初冯胜取得整个亦集乃路。

《大明一统志》:「陜西行都指挥使司。东至临洮府兰县黄河一千一百七十五里,西至肃州卫嘉峪山五百七十里,南至西宁卫黄河一千五百七十五里,北至亦集乃地一千五百里,自都司至京师五千四百里,至南京五千三百一十里。

《大明一统志》成书于明英宗天顺年间,曾于弘治、万历年间重新修定,增加嘉靖,隆庆两朝以后建置相关的内容。

一统志》记载陕西行都司的地理范围,北至亦集乃地一千五百里。这说明在明朝中后期,亦集乃依旧是陕西行都司的范围。

明洪武十七年(西元1384年),宋晟、冯胜率兵攻下亦集乃,置亦集乃旧城,后又在肃州与亦集乃湖中间设立了威虏卫、白城子守御千户所、威远守御千户所,连接亦集乃旧城。

如果这不是明朝的领土,那宋晟、冯胜在别国领土上修建亦集乃旧城?

宋晟最后是西宁侯,镇守在甘肃。直到明成祖朱棣时,晟还请求重修修建集乃旧城。

《明实录·太宗实录》「丁卯,甘肃总兵官西宁侯宋晟奏:亦集乃旧城隘小,请发卒增广之,及召商人于亦集乃中,纳盐粟以实边储。又请给屯军农具及授忠顺王部下头目官。上曰:亦集乃荒漠之地,筑城必用数万人,商人纳粟中盐,道远难致,皆不可从命,工部如所奏,给屯军农具,兵部量授忠顺王头目官,因曰,晟虽老其尽心边事,昼夜不懈于怀绥远人,爱恤士卒,得边将之道,使守边者皆然,朕复何忧。又命所司赐晟凤阳县第宅一区、田园池塘四十顷、山场二十顷、俾为世业。

《明史·列传第三十二盛庸平安何福顾成》:「明年,本雅失里纠阿鲁台将入寇,为瓦剌所败,走胪朐河,欲收诸部溃卒窥河西。诏福严兵为备。迤北王子、国公、司徒以下十余人帅所部驻亦集乃,乞内附。福以闻,帝令庶子杨荣往,佐福经理,其众悉降。福亲至亦集乃镇抚之,送其酋长于京师。帝嘉福功,命荣即军中封福为宁远侯,禄千石,且诏福军中事先行后闻。」

明史中同样记载明成祖时,北元残部(迤北)王子、国公、司徒等逃到亦集乃,请求内附,何福负责接收内附事宜。

这些史料都表明,亦集乃地区从起码从明初到明嘉靖、隆庆年间,一直属于明朝,嘉靖隆庆之后属不属于没有准确资料,但清朝中期东归的土尔扈特部,原本就生活在亦集乃地区,东归的理由和信心来自东归时持着明朝永乐帝赐的印信,表面自己是中国人不是沙俄人。

土尔扈特部是明末出走西域到了黑海里海地区。

《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 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札萨克,始封曰阿拉布珠尔,为阿玉奇从子。新土尔扈特右旗札萨克,始封曰舍稜,为翁罕十四世孙。」「额济纳河之阳曰额济纳土尔扈特。错处于金山、天山之间曰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和硕特,凡部十,附以一,为旗三十有四。西套额鲁特部一旗。额济纳土尔扈特部一旗。」

新论明朝疆域(连载15)

既然贯穿整个明朝,亦集乃都属于内土,缘何谭其骧版要篡改历史呢?

黄帝纪元11022-01-07乙巳年丙子月甲子日,阴历政月(一月)廿六日。建寅甲辰年丙子月甲子日,冬月廿六日。 


0 評論 - 登錄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