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尊」一词出自佛教吗
旧文新发
原文发表于西历 2017-01-18
前不久,有朋友说有佛教徒说「天尊」一词出自佛教,被道教剽窃云云,末了还翻出「天尊」词条的百度百科当证据。
然后我翻了一下天尊词条的百度百科,词条写到:
天尊,佛之异名称谓“天尊”本不是道家称谓.而是源于佛门。
《无量寿经》上曰:“今日天尊行如来德。”《涅檠经》谓:“天有五神,佛为第一义天,是天中之最尊者,故云天尊。”《同净影疏》曰:“天尊是佛异名,天有五种,如涅盘说。佛于五天中上,故曰天尊。”至魏晋南北朝时,据王淳《三教论》云:“近世道士,取活无方,乃学佛家制作形像.假号天尊,及左右二真人。”因此可知“天尊”是道家的尊神称号 。
“元始天尊”名出现于六世纪。而“天尊”二前缀先出现于曹魏康僧恺泽《佛说无量寿经》,和西晋法立、法矩泽的《佛说诸德福田经》等佛典中。“元始天尊”一词五世纪晚期才出现于南齐(479-501年)严东注《度人经》中。(严东注《度人经》卷二:“元始符命,时克升迁”句注云:“东曰:元始天尊说经之时,命召十方无极世界--一”。卷三:“唯有元始,浩劫之家”句注云:“东曰:元始者,天尊也。”这里用“天尊”疏解“元始”,说明尚末普遍流行“元始天尊”之称。六世纪初,陶弘景在《真灵位业图》中将元始天尊列为道教的最高神,从此,“元始天尊”概念逐渐流行。
根据这个词条,阐述如下几个意思:
第一、「天尊」是佛教的不是道教的。
第二、「天尊」是佛的异号,意思是天中最尊贵者。也就是「世尊」。
第三、各种文献有证据
第四、道教盗用「天尊」是陶弘景之后。
那么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今天就来考证考证吧。
根据词条说,天尊出自佛教经书《无量寿经》,时间确实比较早,曹魏时代翻译。
既然是翻译,那依照汉文本作为根据本身就不妥,不说去看巴利文,至少要看梵文。
以下节选一段
梵文不懂?好吧那就看看其他译本。
《无量寿经》现在通行本是曹魏时代的和尚康僧铠所译,而事实上还有其他的译本。俗称《无量寿经诸译本》
其中比曹魏时代早的是东汉时期 月氏国人支娄迦谶的译本,支娄迦谶是东汉桓帝时代来到洛阳,他的译本名叫《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大家可以去找此本的原文,如果嫌一个个看字麻烦,可以复制全文在文档中进行词条查找。
这个版本中并没有「天尊」一词,也就是说,《涅檠经》谓:「天有五神,佛为第一义天,是天中之最尊者,故云天尊。」这个解释的天尊起码是汉地佛教附会的。而《涅檠经》出自南北朝时代,那么问题来了,哪有先有词汇,几百年后才有第一次解释意思的?
曹魏时代的康僧铠译本中的天尊是第一次发明使用,还是他本身就是盗用呢?
根据佛教的解释,天尊就是佛的异名,是天中之最尊者,故云天尊。后来被道教盗用使用多了,于是佛教就改称世尊。那么真相果真是这样吗?
就在僧铠译本《无量寿经》中原文有:「尔时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今日世尊住奇特之法」。
既然世尊是避天尊而改,缘何同一文中,天尊、世尊都出现呢?很明显,天尊一词不可能是僧铠原创,更不是梵文或巴伐利文原创。
那么「天尊」到底出自哪呢?
如果查找中国的古文献,天尊最早是出自《易经》的。
《易》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故曰“大哉乾元”,又曰“至哉坤元”,明乾坤不可并大。《礼记》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尝禘郊社,尊无二上。」
不过,《易经》中的天尊表示天的属性为尊,而天的代言人,昊天上帝则是天尊的代表形象。春秋传曰:『告昊天上帝』。凡上帝之言,无非天也。天尊不可以一称,故或谓之昊天上帝。语出《通典》
这一段解释了为啥不直接称天尊,因为天尊不可以一称,也就是说天的属性为尊不仅仅一个方面,而是许许多多,如果称天尊的话,会难以区分到底是哪一个属性。
再直白一点,天尊是个代词不是直接表达,相当于叫皇帝为陛下,陛下就是个代词,表示不敢直接直视皇帝,而是看低头看到皇帝宝座或宫殿下的陛石。
换言之,天尊早已有之,只是还没完全转化为直接称谓词,而是间接称谓词。
那么道教中的「天尊」出自哪里呢?有是怎么解释的呢?
先说解释。
《太玄真一本际经》:「无宗无上,而独能为万物之始,故名元始;运道一切为极尊。而常处二清,出诸天上,故称天尊。」这是道教解释天尊名号。
大概意思独能为万物之始,或者元始,所以地位极其尊,而又出于诸天之上,所以称之为「天尊」。
《太玄真一本际经》又叫《本际经》、《太玄经》,这个《太玄经》与西汉杨雄的《太玄经》不是同一本,但是有着莫大的关系。
西汉杨雄的《太玄经》,将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为最高范畴,并在构筑宇宙生成图式、探索事物发展规律时以玄为中心思想。而《太玄真一本际经》真是展开继续阐述的书。属于庄子学派(后来的妙真道)继承思想。
那么既然源自庄子学派,那这个学派关于「天尊」的来源是否有继承?还是说后来制造呢?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去翻《庄子》。
《庄子·天道》:「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
也就是说,庄子在阐述《易经》中的天尊时,已经将间接称谓词转化为直接称谓词,并且还对照阐述了圣、王等关系。
寂静而师安天下的(文化、思想引导),就是圣人。需要靠动而为师平天下的(政治、军事、法令),就是王。无为(不妄为,且做了影响巨大的事来导天下)的,就是尊。
很明显,这个尊是指人间意识,差不多相当于老子概念中的「至人」。那不是人间意识呢?自然、天道、元始、上天呢?加上天字就是天尊。
庄子学派完全继承这一思想,《崆峒问答》:「玉清、上清、太清。乃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义,是为天宗」。祂们之所以为天尊,是天宗的表达。
而曹魏时代的僧铠译本《无量寿经》,时代上处于曹魏灭了汉中张鲁政权时代,道教早已有称,而这个时代佛教还处于式微时期,翻译大量引用道教词汇和概念。
《无量寿经》原文中就能找到证据:「具足功德,微妙难量;游诸佛国,普现道教。其所修行,清净无秽。」。佛教把自己称之为「道教」。
而佛教的汉译本后世不断修改,译本也繁多,曹魏时代的僧铠译本《无量寿经》最初原本中有没有天尊还是个迷呢,因为后世修改后难以知道。正如早期佛教称比丘、比丘尼为苾刍、苾刍尼,后为了贬低孔子而改为比丘、比丘尼。比丘、比丘尼为佛教中刚入门的学童。孔子名丘,字仲尼。比丘、比丘尼的意思就是佛教刚入门的学童就敢与孔子比肩。
终上所述,「天尊」一词源自《易经》,述于《庄子》,用于妙真,承于道教。与佛教没有丝毫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