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有朋友问我,从文化角度上讲,道教死后世界的统治者,酆都大帝、阎罗王、东岳大帝、鬼王、太乙天尊,到底哪一位才是冥界最高统治者?统治系统是怎样的?对此些问题,由于《开元道藏》失传,《正统道藏》仅是《开元道藏》的零星,故而现在的资料语焉不详,甚至各执一词。困惑不小。对此,虽然资料语焉不详,也不是毫无资料可查,只要认真系统的查找资料,即可还原道教设定的整个从生到死系统。在普通人意识里,死后所谓的冥界、地府,只有一个统治者,那就是阎罗王,或称阎王。冥与溟相通。溟,指很深远的大海。在北方,经常与北冥组词,因为北方五行属水。又北方颜色属黑,黑又称之为玄,故又叫玄冥。玄与冥的概念接近,有时候并称为「玄冥」。中国水神名就是玄冥,就是此概念的来源。冥,是个什么概念?你看不见摸不着也感觉不到,但是实际存在的东西,就叫冥。冥是最终的归纳,也是生命的开端。故而认为冥府或者冥界是一个转化生命形式的地方。而如何去感知冥的存在呢,或者说通往冥的介质是什么呢,就是水。中国古代(先秦),认为冥府与人间,之间的介质就是水,故而在文化概念中,认为冥府就在水之下,或者泉之下。现在还有一个词叫「九泉」表示冥府。
从郑庄公掘地见母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先秦中国人的冥府概念。话说郑庄公他妈姜氏怀他的时候,在他妈睡梦中出生,而且一般人出生是先出头,再出身体,郑庄公出生是先出脚,再出身体,最后出头。姜氏吓坏了,认为这是不祥之兆,由于梦中出生,取名也叫寤生。寤生是长子,按道理,应该继承国君。但是他妈从出生就不喜欢他,一直在他爹面前诋毁他,说他坏话,想让他爹把国君位置传给他弟弟叔段。但是他老爹为了国家稳定,不能轻易废长立幼,一直没同意,就这样寤生顺利的继承国君,是为郑庄公。姜氏心怀不满,一心帮助叔段,叔段的封地在段,所以叫叔段。姜氏为了帮助叔段强大势力,在郑庄公面前为叔段请求把制邑封给叔段,郑庄公没同意。姜氏又请求吧京城封给段叔,郑庄公同意了,叔段到京后,称京城太叔,招兵买马,修筑城墙,准备谋反。卿士祭仲发现后告诉了庄公,庄公说:「只要我母亲武姜愿意,有什么关系。」郑庄公二十二年的时候,姜氏认为时机成熟,于是传信里应外合,准备杀了谋反杀了郑庄公以叔段取代之。郑庄公截获了密信,抓住了证据,郑庄公即派公孙吕率二百辆兵车包围了京襄城,叔段措手不及仓皇逃至鄢陵,又被庄公追杀而被迫逃到共城(今河南辉县)后自杀。同为姜氏所生,姜氏却要杀了郑庄公,郑庄公对姜氏甚为不满,放话说:不到黄泉不相见。过了一段时间,郑庄公后悔了,但是国君说过的话,就收不回来了,这个时候他的臣子颍考叔给他出主意,可以挖地道,直到挖出泉水为止,就找人把姜氏送到那里,在哪相见就没有违背不到黄泉不相见的话了。于是郑庄公找人挖了一条地道,挖出有泉水,请庄公和母亲在那里见面。母子二人见面后抱头痛哭,从此言归于好。这边是「郑庄公掘地见母」的故事。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认为冥府就在水下,称之为九泉。其实真正的冥府是道家概念中另一个空间,并不在地球,水是其介质,然而地球上水都在地面上,地面之下就在地下,所以演变成冥界在地下的概念,继而有了地府的说法。其实不然,在《列子》中明确记载了九渊。《列子·黄帝》:「鲵旋之潘为渊,止水之潘为渊,流水之潘为渊,滥水之潘为渊,沃水之潘为渊,氿水之潘为渊,雍水之潘为渊,汧水之潘为渊,肥水之潘为渊,是为九渊焉。」后发展出九泉。酆泉、衙泉、黄泉、寒泉、阴泉、幽泉、下泉、苦泉、溟泉。《玉堂大法》其实也不然,只是后来文化概念上把冥界设定在地下了。先民最早能认识到的关于「道」的阐述,就是太一。太一被视为天界最高神,宇宙一切生命的起源。为何有这种概念?太一的命名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太一一词是源自先秦道家的概念,如郭店道家楚简中说「太一生水」。在道家其他书上有时候又称「天一生水」。天一生水与地二生火相配,这个开端的认识就是道家对宇宙是怎么产生的一个宏观的论述。我们本宇宙要想存在,必须先存在某种介质,把另一个高次元的能量通过介质转化为本宇宙需要,「天一生水,地二生火」描述的正是通过介质产生宇宙。在基督教神话中,他们所谓的上帝在创世时,先说要有光,然后产生了光。光要产生就是核爆,恒星能发光就是源自恒星重氢的核爆。而核爆之前核融合的来源就是水。氢弹核爆在日文中直接称之为「水爆」,氢元素也被称之为水素。换言之,这个宇宙先要有水(象征名),然后才有一连串的其他化学反应,才会才生更多的元素,才会有复杂的物质世界。否则的话,就是纯能量的世界,永远也无法转化为物质世界,亦即天一生水。有了天一生水,再有第二步核爆,地二生火。然后产生复杂的宇宙。换言之,道家把宇宙诞生的源头称之为天一,或太一,在文学化的描述中就称之为太一神了。在屈原的楚辞中有《东皇太一》篇章,「太一,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曰东皇。」这就是对太一神信仰的由来。水,在中国五行学说中对应的颜色是黑色,对应的方位是北方。为什么是黑色?水外在的形象不是无色无味的吗?这又是一个中国文化问题。我们现在知道光谱有波,波有振幅和波长,波长很短的,频率很高,比如紫外线就是高频率的光,肉眼看不到。肉眼可见的各种频率的光,被黑色吸进去以后,它都会变成远红外线、热波再放出来,也就是那些比较精妙的高频的光,遇到了黑色,就都被吸纳进去,然后变成比较原始的热能放射出来。水,扮演的形象就是接纳高次元的能量再转化为低次元的能量。水的职能正如黑色一样,故而以水对应黑色。换言之,宇宙诞生化生概念的来源,水是介质,通冥界,从这些文化上看,道家对宇宙的起源论述,早就超越了巫神愚昧的崇拜,但是没有合适的语言文字描述出来给普通百姓听,故而在历史的传承中,形成了类似巫神崇拜的现象,其实与正神信仰和了解道家思想南辕北辙。冥界,是一切生命起源和回归的地方。必然存在,但绝不会在地球上,也难说在宇宙的某处。只是宇宙存在这样一个机制,让生命产生和回归。
道教从生到死的文化(连载二)
话说几年前,我去某地地方图书馆帮忙收集整理资料,图书馆看守图书的老工作者,闲聊地方文化衰败,然后带我去一个比较荒漠破旧的地方看老建筑。去的那个地方已经被抛弃了,是一个老祠堂性质的建筑,残破不堪,建筑已经倒毁了。他带我来是倾诉伤感的,说今人都去了大城市安家工作,祠堂也就不来打理一下。歪歪斜斜的建筑,在毁倒之下,若是在喜欢拍照的朋友看来,定是一个美景,当然是凌乱美。说着他给我指这边、那边等各种建筑残留品,那木板的雕花,那石头的旋云,都是古人艺术的结晶。突然他看到一张木板上面刻了个很大的「垒」字。并问我:「这个垒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在一块木板上刻这么大一个垒字?」我说:「这个木板是一扇门,上半部分破了,这个不读lei3,应该读lv4,应该还有一个郁字,是郁垒,周围再找找,说不定能找到神荼二字」。我们周围找了一下,果然找到了神荼,但是郁字没有找到。他很奇怪问道:「你怎么知道有神荼二字?」听完我讲的一切,他更加伤感了,没想到这个小县小地方还有保存这么好的东西,可惜被抛弃了。神荼、郁垒是什么?
神荼(shēn shū),郁垒(yùlǜ),神荼和郁垒是最早的两位门神,应该说是唯一正统的门神,他们是冥神,郁垒居右边,神荼居左边。民间有时候把他们的位置放错了。神荼、郁垒掌管地府大门,且擅长捉鬼,地府大门常年被他们看守着。只有到了七月十五日的时候,神荼、郁垒便会打开大门,任由鬼出去享用祭品,回家看望亲人一次。纬书《河图括地象》:「桃都山有大桃树,盘屈三千里。上有金鸡,下有二神,一名郁,一名垒,并执苇索,饲不祥之鬼、禽奇之属。将旦,日照金鸡,鸡则大鸣,于是天下众鸡悉从而鸣。金鸡飞下,食诸恶鬼。鬼畏金鸡,皆走之矣也。」「度朔作梗,守以郁垒 ; 神荼副焉,对操索苇。」张衡《东京赋》汉,王充《论衡 · 订鬼》引《山海经》:「沧海 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 ,主阅领万鬼。善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於是 黄帝 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 、 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今《山海经》无此文,古本山海经已遗。东汉,应劭《风俗通义· 祀典》曰:「《黄帝书》称上古之时有兄弟二人荼与郁,用度朔山桃树以制百鬼,于是县官以腊除饰桃人,垂苇索。」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亦云:「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郁垒、神荼看守冥府大门,只在七月十五日放他们出去,平日严守大门,禁止到人间去为恶,这形成了门神文化,而门神到了唐代时期,又发展出以秦琼、尉迟恭为门神的新门神。无论是《山海经》还是《黄帝书》,都能看出,神荼、郁垒为最早记载的鬼帝。他们本不是门神,是「黄帝 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 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这个举动把神荼郁垒门神化。也成了最早最正统的门神。「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 ,一曰郁垒 ,主阅领万鬼。」可知,神荼、郁垒就是最早的鬼帝。葛洪在《枕中书》记载:「北方鬼帝为张衡杨云,治罗酆山,东方鬼帝治桃止山,南方鬼帝治罗浮山,西方鬼帝治幡冢山,中央鬼帝治抱犊山」。东方鬼帝:蔡郁垒、蔡神荼,治"桃止山" 、"鬼门关"。也就是说,神荼、郁垒的度朔山,因为有大桃树,连山名也被改成桃止山。最早的鬼帝仅仅是冥界的地方政权。前一文讲过,北方对应冥界,对应水。所以冥界最高神一定会居住在北方才对。北方鬼帝张衡、杨云为后来人物,不足以担任冥界总老板。到了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时,正式记载北方的罗酆山为冥界定都之地,并指出统领五方鬼帝的总老板是酆都大帝。酆都北阴大帝,称其:「炎帝大庭氏,讳庆甲(履甲),天下鬼神之宗,治罗酆山,三千年而一替」。《说郛》:「炎帝大庭氏,讳履甲,天下鬼神之宗,治罗酆山,三千年而一替。」酆都大帝的罗酆山,当然不存在现实之中。《酉阳杂俎》:「有罗酆山,在北方癸地,周回三万里,高二千六百里。洞天六宫,周一万里,高二千六百里。洞天六宫,是为六天鬼神之宫。」(反正地球上找不到这样的山)
四川有个酆都县,(现属重庆),大概从宋朝起,直接认为罗酆山为四川酆都县,并且在酆都地区,累世修建各种与地狱有关的建筑,成为中国有名的「鬼都」。
酆都县原有平都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传说西汉王方平、东汉阴长生等曾在此修道成仙,白日飞升。后人误将王方平、阴长生之首字字连读成为「阴王」,并作阴间之王解释,于是,福地酆都县就被视作阴曹地府之所在地。《夷坚志》云:「忠州酆都县有酆都观,其山曰盘龙山,即道家所称北极地狱之所」。
道教从生到死的文化(连载三)
酆都大帝基本上算是冥界主宰了,那阎罗王、东岳大帝、太乙天尊又是怎么回事?
城隍,是中国宗教中较为重要的神,城隍为儒教《周宫》八神之一。《周宫》八神:「蜡有八者:先啬一也。司啬二也。农三也,邮表畷四也。猫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虫八也」。(汉 郑玄 注)天子大蜡八,后来发展出腊八节。水庸,则就是道教中的城隍。城隍一词出现非常早,比水庸还早。《周易·泰封》:「城复于隍城隍神,勿用师」。又《易经》:「城复于隍,其命乱也」。《说文解字》:「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古代的城市,为了军事安全,要高筑围城,围城之外有护城河。护城河就是隍。城隍就是城墙和护城河的统称。城隍是保护城市安全的,故演化微信公众平台守护城池之神。在儒教里,称之为水庸。庸通墉,墉亦即城。水表示护城河,水(隍)庸(城)。
正是由于城隍神有守护百姓之职,所以也了解百姓的状况,那么在冥界判善恶也就有了标准,所以城隍神是人界守护神兼冥界地方官。司法神:主管生人亡灵、奖善罚恶、生死祸福和增进幸福利益等等。城隍既然是冥界地方官,地方也有级别。比如人间地方有省、州、县等。土地神为最低级别之神。差不多可以家家户户供奉,也是拥有庙最多的神。那么,我们暂时勾勒出冥府地方行政结构
城隍下面有自己的部署,下辖有文武判官、各司大神、牛马将军、日夜游神、枷锁将军等神。那么中央呢?阎罗王、东岳大帝又是怎么回事?东岳大帝是泰山府君吗?东岳,就是泰山。掌管东岳的神,东岳大帝。怎么看也不像与冥府有啥关系啊,怎么东岳大帝也在掌管冥府呢?而且地位不低呢,与酆都大帝关系是什么样的?等等,先秦不是认为人死后归九泉之下吗?怎么又魂归泰山了?人死后到底是去水下,还是山上?儒家谓人有魂魄《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昭公七年》:「人生始化曰魄,即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孔颖达疏:「魂魄,神灵之名,本从形气而有;形气既殊,魂魄各异。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也。附形之灵者,谓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呼为声,此则魄之灵也;附所气之神者,谓精神性识渐有所知,此则附气之神也。」道家在理解魂魄时,详细阐述为「三魂七魄」。并给三魂七魄取了名字。三魂:一曰胎光,二曰爽灵,三曰幽精。《云笈七签》卷五十四。对照《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谓魂魄」,爽灵、幽精等,很明显是进一步阐述心之精爽。在这一点上,儒、道同一传承。七魄:第一魄名尸狗,第二魄名伏矢,第三魄名雀阴,第四魄名吞贼,第五魄名非毒,第六魄名除秽,第七魄名臭肺。《云笈七签》卷五四。简单的说,魂是指精神,这个精神还可以脱离肉身存在。若失去精神,就是「行尸走肉」。故而,强调精神的重要性。孔颖达的注疏,更加直接明了。「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也。」也就是说,人死后,魄会随着肉体的消亡而消亡,当尸体还存在的时间内,不排除有魄的存在。这个怎么证明呢?举个有点残暴的例子,你看拿下杀蛇的,把蛇头斩断,蛇已经死了,但身体还在扭动,持续很长时间。维持扭动的是魄,其他生物也是一样,只是不同物种,其魄维持的时间长短不同。魂,会脱离肉身,向高处飘离。因为是附气之神。(孔颖达)换言之,人一旦时候,七魄会随着尸体埋在地下,而魂则向上飘离。魂魄分家。有些埋葬的地方容易养尸,称之为养尸地,其魄就有可能还存在,尸体不腐,最后成为传说中的「僵尸」。僵尸就是行尸走肉,有魄无魂。魄被埋在地下,则古人认为去了地府、九泉之下。魂向上飘离,去了最高地方。那就是泰山。(古人认为)泰山也不是世界最高之山,怎么就魂归泰山呢?怎么不魂归喜马拉雅?这是因为中国地形
中国比泰山高大壮丽的山多的是,但泰山周围全是接近海平面的平原,唯独一座高耸入云的泰山。其他地方的山,山脚处本身的海拔就很高,故而站在山下看山,与站在泰山下看泰山,是有着巨大差距的。登泰山所走的高度,远远高于登其他山。这样就给先民造成一个错觉,泰山最高大。所以人死后的魂去最高大的山,也就在先民理解的情理之中了。魂归泰山,那驻扎在泰山的神,当然就要管理诸魂了。所以东岳大帝成为主宰。代表东岳大帝意志直接统治的,是泰山府君。泰山府君由正人直臣充任,五百年一更换。其中较为著名的是唐朝人崔子钰。他昼断阳,夜断阴,是公正审理阴阳两界的人神。所以东岳大帝不是泰山府君,泰山府君五百年一换届,是东岳大帝的下属。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阎罗王了。阎罗王又称之为阎王。
下一文再说。
道教从生到死的文化(连载四)
阎罗王,又叫阎王。是名气最大的冥府之王,大到普通中国人认为地府只有阎罗王一个王。他的名气大也是有原因的,这个后面说。阎罗王,普遍被认为不是中国本土,来自印度婆罗门教,被佛教吸纳并传到中国。随便查查网上资料,都这么众口一词的,说阎罗王是印度的。并说是梵语Yama-raja的音译。又叫焰摩王、琰摩王、琰魔王、炎摩王、阎逻王、阎摩罗王、琰摩逻阇、阎摩逻社等。阎罗王是地狱(中国传统宗教无地狱,只有冥府)之王吗?「佛告比丘。阎浮提南大金刚山内。有阎罗王宫。王所治处纵广六千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乃至无数众鸟相和悲鸣。亦复如是。然彼阎罗王昼夜三时。有大铜镬自然在前。若镬出宫内。王见畏怖。舍出宫外。若镬出宫外。王见畏怖。舍入宫内。有大狱卒。捉阎罗王卧热铁上。以铁钩擗口使开。洋铜灌之。烧其唇舌。从咽至腹。通彻下过。无不燋烂。受罪讫已。」《长阿含经》阎罗王因痛苦不堪,曾发时愿,若脱离地狱之苦,且于人中生,必定要出家修道。换言之,阎罗王根本就不想当阎罗王,很想当人,很羡慕人。发誓如果可以当人,必定会出家修道。「阎罗王便作是说。我当何日脱此苦难。于人中生。已得人身。便得出家。剃除须发。著三法衣。出家学道。」《增一阿含经》可见阎罗王虽然称为王,却仅仅为万鬼王之一王,既不是法王,更不是阎罗天子。那么他又是怎么样变成地狱主宰的呢?这就是汉传佛教所写的伪经《华严经》、《地藏经》等把他变成了主宰。「出兴阎罗法王阎罗王子阎罗王女相似身云。」《华严经》「尔时铁围山内有无量鬼王,与阎罗天子俱诣忉利来到佛所。」《地藏经》《地藏经》中把他变成了阎罗天子,伪造了阎罗王是佛教地狱主宰地位。为啥汉传佛教非要把地位极低的阎罗王拉上来,并伪造是地狱之王呢?而且佛教说言阎罗王之来源,也是各说一词,全然不统一。有阎魔兄妹二人之说,有焰摩天曼荼罗之说,有吠陀时代的夜摩(Yama)神之说,有阎魔罗界阎魔鬼王之说,有琰魔王国王之说。《说郛》:「炎帝大庭氏,讳履甲,天下鬼神之宗,治罗酆山,三千年而一替。」在中国记载里,天下鬼神之宗(终,部分神也会死,死后也有被管理的冥府),治所在罗酆山。而管理这个冥府的人是上古炎帝大庭氏。故而民间称之为「炎(炎帝大庭氏)罗(罗酆山)王」。佛教进入中国,想在文化上混淆,所以故意找与炎罗音译相似的原型阎罗王,并伪造经书把地位极低的阎罗王提升为法王、阎罗天子,成功混淆视听。可悲的是,中国人听音译像,也逐渐相信阎罗王是印度的,甚至后来的道教经书也称之为阎罗王而忘记炎罗王。并没有,只不过阎罗王的名气那么大,就是借助中国人原本的炎罗王(酆都大帝),这就是开篇说的,为什么普通中国人认为地府只有阎罗王一个王。他的名气大,那都是佛教的阴谋,鸠占鹊巢。那么酆都大帝的信仰太深了,并没有被挤下去,在大约唐朝晚期,佛教改变策略,制造了十殿阎罗,其中第五殿为阎罗王,这样一个印度人成功安插在中国冥府政坛上。十殿阎罗,按照汉传佛教解释,阴间分为十个王,统称十殿阎罗,每个王掌管不同地狱,根据人生前的行为定罪,分配不同地狱去受罪。目前的道经虽然杂乱不堪,被篡改、被混乱,但也能找到零星信息。《太上救苦天尊说消愆灭罪经》:「一七秦广大王太素妙广真君,二七初江大王阴德定休真君,三七宋帝大王洞明普静真君,四七五官大王玄德五灵真君,五七阎罗大王最胜耀灵真君,六七变成大王宝兰昭成真君,七七泰山府君玄德妙生真君,百日平等大王无上正度真君,小祥都市大王飞魔演庆真君,大祥转轮大王五化威灵真君。」先不管后面错误的名称称谓,开头从一七到大祥,证明了佛教十殿阎罗又是一次鱼目混珠,篡改传统的丧礼十期。从先秦到现在,中国的丧礼依旧如此,人死后七天称一七,也叫头七。死后十四天叫二七。死后二十一天叫三七。死后二十八天叫四七。死后三十五天叫五七。死后四十二天叫六七。死后四十九天叫七七。死后一百天叫百日,也叫百期。死后一周年叫小祥(第十三个月)。死后二周年叫大祥(第二十五个月)。小祥和大祥推迟一个月,利用第二十五个月代表三年。古有三年守孝,其实就是二十五个月。《仪礼·士虞礼》:「期而小祥……又期而大祥。」郑玄注:「小祥、祭名。祥,吉也。」贾公彦疏:「至十三月小祥.……二十五月大祥祭。」换言之,中国传统里有丧礼十期,对照冥府应该有十府君。最出名的有七七泰山府君。后被篡改成十殿阎罗。也就是说,东岳大帝下面有十府君,为传统正规。而十殿阎罗为附会伪造。东岳大帝在冥府相当于政府总理,所以我们可以勾勒出冥府的全部行政机构。
在十殿阎罗里,第五殿为阎罗王,由人间正直的死后担任。宋朝之后,阎罗王是包拯。所以五殿的脸特别黑。PS:历史上包拯脸并不黑,脸黑是中国戏剧脸谱化结果,在中国戏剧脸谱中,黑脸代表铁血无私、刚正不阿。白脸代表奸佞。
曹操脸谱
包拯脸谱
泰山府君在日本名气很大,日本阴阳师都会举行祭泰山府君仪式。很简单,因为他执掌七七丧期,在道教概念里,人死后七七四十九天,就彻底与人间断了联系,不可再出现。除了每年中元节放假。十府君又是怎样设置的呢?为何会是十,不是其他数字。这还是与三魂七魄之说有关。「人有三魂七魄,死后一年去一魂,七天去一魄,三年魂尽,七满魄尽」。也就是说,四十九天,会由七府君各自根据善恶罪罚收一魄,三年(第二十五个月)则魂被尽收。故而,在道教概念中,人死后,先由土地向上申报,一层一层经过各级城隍,最后到五方鬼帝,再交给十府君,十府君在三年之内确定此人魂魄是保留还是魂飞湮灭。十府君完成程序之后,又是怎样的呢?太乙天尊看似不在冥府任职,为何又度亡魂呢?他是怎样的存在呢?敬请关注下一文
道教从生到死的文化(连载五)
东岳大帝是冥府总理,那其他四岳呢?为什么仅仅东岳大帝任职冥府呢?前面几文说到,真正的冥府并不在地球现实中,但这个类似抽象而又存在的冥府通过什么展现出来呢?但罗酆山语焉不详,后因误会,民众让酆都大帝迁都到重庆酆都了。同时,先秦到汉以来,人们认为魂归泰山,所以冥府的总理一职,本不应该是东岳大帝担任的,但东岳大帝成为冥府的民选总理。所以,东岳大帝成为民选冥府总理,自然与其他四岳不一样。换言之,东岳大帝身兼两职。一职位冥府总理。另一职才是本职,就是掌管东岳。因为人民执意要把冥府总理府人间办事点放在泰山,东岳大帝不得不兼任冥府总理。
那么东岳大帝与其他四岳又是怎样的关系呢?如图
而三官大帝掌管大地一切山川河流、海洋湖泊、气象变化。是地上一切生灵生存的物理基础。三官大帝虽然直接受后土支配,但三官大帝却来自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那么,冥府的酆都大帝以及东岳大帝要来人间成立办事处,我想,每年都要向后土交房租,不对,是地租吧。某某死→当地土地上报→当地境主上报→当地县城隍上报→当地州城隍上报→当地府城隍上报→当地都城隍上报→某方鬼帝(普通地方人)某某死→当地土地上报→当地境主上报→当地县城隍上报→京城隍上报→某方鬼帝(京城地方人)鬼帝呈交材料给东岳大帝,东岳大帝下达任务给十府君。一七府君扣押第一魄(死后七天)→二七府君扣押第二魄(死后十四天)→三七府君扣押第三魄(死后二十一天)→四七府君扣押第四魄(死后二十八天)→五七府君扣押第五魄(死后三十五天)→六七府君扣押第六魄(死后四十二天)→七七府君扣押第七魄(死后四十九天),彻底与人间脱离关系,不准游荡在人间百日府君扣押第一魂(死后百日,代表一年)→小祥府君扣押第二魂(死后十三月,代表二年)→大祥府君扣押第三魂(死后二十五月,代表三年)三年内确定该人之魂魄是灰飞烟灭,还是保留,或保留部分。由于在世有德行,全保留或部分保留的魂魄,分为两大部分
若是有修道者,得道有成,所谓飞升(肉身炁化飞升,和死后飞升),会省去从土地开始到大祥府君的过程,直接被东王公、西王母接走。现在我们通过物理学知道,宇宙有两大守恒定律。一为物质守恒定律,一为能量守恒定律。宇宙的物质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宇宙的能量也是如此。当能量通过物质载体传播或组合时,产生不同等级不同形式不同量级的自我本体。当这个自我本体足够意识,则生命产生。灵魂炁化后就是散落的能量,能量所在的环境以及载体,决定了能量的量级,故而重新为灵魂注入新生命时,当时的宇宙天文环境,决定了此人的性格、健康状态、等等大部分大概人生轨迹。亦即,通过八字等了解人生基本状况。这就涉及到生命学的道家定义了,生命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在这个系列就不展开说生命学的道家定义了,如果展开,得单开一个系列说。东王公、西王母、太乙天尊,又怎样操作下一步呢?敬请关注下一文
道教从生到死的文化(连载六)
太乙天尊看似并不支配冥府,但為何太乙天尊又有度亡之责呢?度亡,亦即超度亡者,亡者为何需要超度?超度又是怎样操作的?原理是什么?佛教也动辄曰超度,是佛教传来的吗?度,是经历时间的过程概念。度日、度时,就是这个度。所以,度原本是时间刻度,经历的时间用什么来表达呢?那必须有时间刻度。时间刻度可以多种多样,其中历法、日法就是最常见的一种。有人问你现在几点了,你回答曰,下午两点整。那么要理解下午两点是个什么时间概念,就先清楚日法的时间刻度,共同认可一种时间制度,所指示的时间刻度才会被别人正确理解。历经长时间,这个过程,就需要「度」,来表达。久而久之,度,成为历经时间过程的感觉。遂发展出度日、度年等词汇。短时间的经历,可以很简单的描述,比如昨天,前几天,去年等等。如果长时间,或者要求精准的话,就必须用到度这个概念。所以一般在时间单位上用上度,则表示时间比较长。世,古代称三十年为一世,或称人之一生为世。度世则成为一种高雅的孤独。在屈原《楚辞》中,「欲度世以忘归兮,意姿睢以担挢」。描绘出屈原的孤独。洪兴祖 在读到《楚辞》这一句时,注:「度世,谓仙去也。」可以看出,先秦时代,度世有着一词二用的含义,一方面指经历很长时间,引申出孤独,无人可陪伴可理解。另一方面指仙人就是这种长时间的孤独寂寞,故成为仙人,则度世也。《庄子·天地》:「千岁厌世,去而上仙。」。描述上古修炼之人,在世长寿,千岁而厌烦了,所以离开去做上仙了。也就是说,度世与死亡有了理论和文化习俗上的联系。西汉时代,汉砖石画像中,经常有画有穿着羽衣的人飞升,羽衣,就是有羽毛的衣服,古人以此来表发可以飞。那么,人死后,希望他飞升,则需要给他的灵魂穿上一件看不见的羽衣。如何才可以给他灵魂穿上羽衣呢?这个概念就逐渐发展出「度亡」。换言之,度亡与佛教没一毛钱关系,此乃中国人独立发展的概念。后佛教传入中国,为取得中国人认可,捏造和窃取了很多中国人固有的概念,并在翻译字眼上作文章。谓度人、渡人、普渡云云。度亡概念可谓先秦两汉已经产生,后来的道教是直接继承。死者死后,自有冥府的度亡系统。但,这种仅仅限于正常死亡,且无牵挂者。对于非正常死亡的人,或带怨气,或有牵挂,或家属不舍。冥府系统面对这种情况,就像面对钉子户一样,难以劝说,怎么办呢?所谓非正常死亡,比如还没出生就胎死腹中,没出生就没有在当地有户籍登记(冥府),没登记就死亡,各土地、城隍等也无法申报做档案,那这种亡灵几乎处于冥府工作范围之外,这时就需要更高级别的系统来管束非正常死亡的亡灵。对这种度亡,就得超越其尺度,亦即特殊情况特殊处理。这种就叫「超度」。再如一个人出门莫名其妙被车撞死了,他心有不甘,冥府对他的度亡工作开展不顺利,这种情况也会交给特殊处理去进行超度。总而言之,统而言之,非正常死亡这类,尤其需要超度。而超度他们的是比冥府更高级别的存在,同时需要亡者家属配合,管这个的就是太乙天尊。故太乙天尊又称太乙救苦天尊。
太乙,又称东极青华大帝、太一、泰一、泰皇,属于六御之一,位属东方,主掌生、发、救度等。太乙救苦天尊,又称太一救苦天尊、东极青华大帝,在道教中兼职天神和冥神。天神职中,属于「三清六御」之一,六御是构成六合的布局。六合,亦即东南西北上下。太乙是太一的升级版,太一是先秦时期楚国人信仰的最高神东皇太一,后被道教纳入体系之中则演变成东王公。太乙天尊属于东王公、西王母的上司。有了太乙天尊的存在,中国人的死后世界就完美无缺漏的展开工作了。正常有功或善行人死亡→经土地、境主等逐步到东岳大帝再到东王公或西王母。正常无功或恶行人死亡→经土地、境主等逐步到东岳大帝再到灰飞烟灭。这是死后的道教文化情况,那么还没死的时候呢?传言将要死时,是冥府有生死簿来定人生死的,真正的道教文化中是这样吗?
道教从生到死的文化(连载七)
前面说到冥府的结构和操作模式,以及中国人对死亡的态度。
那么在小说戏曲中,常常认为人的死亡是由阎王来定的,有一部《生死簿》来确定世间生灵的寿命。在《西游记》中还上演了一场撕毁《生死簿》的故事,更让大家熟知了《生死簿》,也认为就是阎王来定生死。「是我显神通,直嚷到森罗殿,与那十王争吵,将我们的生死簿子看了,但有我等名号,俱是我勾了,都不伏那厮所辖也。」《西游记》小说毕竟是小说,那在正统的道教文化中,真的有《生死簿》吗?是冥府在掌管人的生死吗?不过,生死簿籍这玩意,在正统道教中还真有,只不过并非常人认为的那样。《太平御览·道部·理所》引《洞玄经》:「太极紫瑶之阙,太极玄光真君所治之处。自天地己来,人之生死簿籍在其中。」目前的道教没有这尊神,甚至毫不知道,资料也查不到。《洞玄经》已经失传,若非《太平御览》引用,根本无从知道还有此事。《洞玄经》记载的这段话很明显,太极紫瑶之阙是一个地方(阙,指宫阙),太极玄光真君住在这里,并且掌管生死簿籍。这里的《生死簿籍》从字面意思理解,除了掌管人的寿命之外,还掌管人出生时所定地方(籍贯)。换言之,人之将生,生在哪里,人之将死,什么时候死,都由《生死簿籍》而定。那太极玄光真君的权力也太大了吧。感情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一位神啊,为何后来的道教遗忘了呢?而且仅仅是真君级别,连帝君、天尊都不是。由于蒙元时期对《开元道藏》的毁灭,《洞玄经》失传,道教早期的神係被破坏。(此事在《三才图会》记载)
「至元十八年(1281年),妖僧祥迈等作妖书《辨伪录》诋毁道教天尊、上帝,并且焚烧《道藏》,灭中国道。是日,雷火焚悯忠等寺,震死妖僧祥迈、从超等一十四人。」《三才图会》卷三《三才图会》是儒家编撰的百科图会之书,儒家向来反感装神弄鬼,然而明确记载了妖僧祥迈帮助蒙元朝廷焚《道藏》,用来摧毁中国根本,因而获罪上天,天道承负之下,当日被雷电劈死。此事被儒家记载,说明此事不虚,且天怒人怨。(注:佛教的因果报应与道教的天道承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回到太极玄光真君,祂被人遗忘,自然与道教早期经典被毁失传有关,而祂只是个例,后来的道教神係混乱,大抵就是如此原因。按照《洞玄经》的理解,太极玄光真君很早啊,起码是「自天地已来」,也就是说,出现生命那一刻,就已经设立了生死系统。道家哲学中,宇宙从无极到天地诞生,分为五个阶段,被称之为「先天五太」。先天五太概念出自《列子》记载,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太易,只有无垠虚无的宇宙状态。「太易,未见气也。」《列子》太初,无形无质,只有先天一炁,比混沌更原始的宇宙状态。「太初者,气之始也。」《列子》太始,有形无质,非感官可见,开天辟地前的原始宇宙状态。「太始者,形之始也。」《列子》太素,原始物质的宇宙状态。「太素者,质之始也。」《列子》太极,阴阳微分的宇宙状态。「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庄子》先天五太的宇宙演化概念定型之后,后来被道教直接继承并发扬光大。按照道教的阐述,有天地生命开始,属于太极阶段,亦即现在的阶段。也就是说,有生命开始,就被称之为太极时代,那太极玄光真君正是从生命开始就掌管生死系统的。太极玄光真君名号中的太极,是指先天五太吗?《太平御览·道部·理所》:「《王君内传》曰:紫清太素琼阙,太素三元道君之所治也。《洞玄经》曰:太极紫瑶之阙,太极玄光真君所治之处。自天地己来,人之生死簿籍在其中。」在引《洞玄经》前面,引了《君王内传》,说到了太素和太素三元道君。在先天五太中,太极恰好就在太素后面,不难看出,此处的太素、太极,正是先天五太中的最后二太。答案很明显了,在早期道教中,由先秦道家思想中先天五太发展而来,为了让人更明白的理解宇宙演化过程,也明白生命始于太极阶段,则在文化上推崇了太极玄光真君的崇拜,也就是说,太极玄光真君代表这太极阶段的开始。祂是这个太极阶段的标志,自然由祂掌握生死簿籍,再合理不过了。现在的道教对太极紫瑶之阙没有任何阐述,更不知其存在。太极紫瑶之阙,太极还是指先天五太中的太极,紫瑶之阙,从字面意思理解,紫瑶宫阙。瑶,指美玉。「瑶,玉之美者。从玉䍃声」《说文解字》看来这座紫瑶宫阙非常庄严且富丽堂皇,紫色在道家哲学中为最尊贵之色。太极紫瑶之阙必定属于一等尊贵之居所。紫宫,貌似在记忆中还有一位神也拥有紫宫,同样尊贵无比。中天北极紫微大帝居住在紫微垣。
紫微垣,在二十八宿之中,形成众星朝拜模式,紫微垣成为权利的象征。民间皇帝用的印章叫「万几宸翰之宝」。宸,指的就是北辰,北极星。对应紫微大帝。民间皇帝办公的地方叫紫禁城,也就是模仿的紫微大帝的紫微垣概念而营建。
「王实以为清都、紫微、钧天、广乐,帝之所居。」《穆天子传》紫微为帝(上天之帝)之所居,早在先秦时代已经深入人心,加之二十八宿是围绕紫微垣的,北极紫微大帝成为权力象征就很正常了。那么,太极玄光真君的太极紫瑶之阙与紫微垣有什么关系呢?太极玄光真君与紫微大帝有什么关系呢?但紫微大帝的职能是上治斗极,下治酆都。《北阴酆都太玄制魔黑律灵书》曰:「昔北极紫微玉虚帝君,居紫微垣中,为万象宗师,众星所拱,为万法金仙之帝主,上朝金阙,下领酆都。」也就是说,冥府的酆都大帝直接由紫微大帝统领,或酆都大帝为紫微大帝分身。与冥府扯上关系,而太极玄光真君又是早期记载掌管生死簿籍的神,这不得不说,太极玄光真君与紫微大帝之间,有着某种暂时难考但十分密切的关系。或许紫微大帝的信仰就是融合了太极玄光真君,或许就是同神异号,或者是上下级关系。也就是说,冥府的酆都大帝并不掌管《生死簿》,谁何时死亡并不是冥府决定,而是有太极玄光真君决定,冥府只是执行人死后的办理程序工作。从这一点相互推证,我更倾向于太极玄光真君就是紫微大帝,紫微大帝负责指挥统领冥府,同时治理斗极,而太极玄光真君直接掌管生命之生死簿籍,这与掌管斗极有什么关系吗?在紫微垣旁边,就有个北斗,隶属于紫微垣外围。
而「南斗注生,北斗注死」的说法由来已久,北斗掌管死亡文书。从这一点看,太极玄光真君可能直接掌管南斗、北斗。相传,三国时魏国术士管辂,知赵颜当亡,教其在卯日,备酒肉,到刈麦地南头桑树下,有二人下棋,置脯斟酒于前,勿言语,只管斟酒加肉。酒过数巡。北坐者问:「你在此干什么?」赵颜只磕头,不说话。下棋之二人商量道:「刚才吃了他的酒肉,怎么也得帮他个忙。」北坐者道:「文书已定。」南坐者道:「拿来文书我看看。」一看赵颜只有十九岁寿命,于是取笔一拐,对赵颜说:「让你活到九十。」颜喜,叩回。管辂告赵颜:北边坐者是北斗,南边坐者是南斗。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凡人受胎,皆从南斗过北斗,所有祈求,皆向北斗。也就是说,只要北斗一笔勾画,即可决定人之死亡,在道教中,非常重视斗星崇拜,称「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凡是人从投胎之日起,就从南斗过渡到北斗。人之生命寿夭均由北斗主其事。拜斗,成为中国人比较痴迷的活动。根据史书记载,三国时,吕蒙病危,孙权请道士打醮向北斗乞命。
道教从生到死的文化(连载八)
今天來说说拜斗信仰。
拜斗,一般指拜北斗。斗,最初仅指北斗。北斗,夜晚抬头就能看到。(空气环境好的话)斗,原本是容量单位,《说苑·辨物》:「千二百黍为一龠,十龠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黍,就是小米。1200颗小米为一龠,十龠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算下来,1200000颗小米的重量所占据的空间为一斗。不算大,与后世的一斗差别巨大。然后古人喝酒喜欢以斗为计算单位,谓某某能喝几斗。
于是做成一斗固定容器,再铸上柄,这个东西也叫斗。
由于北斗七星连线起来的形状就如同酒斗一样,故而古人把天上这七星叫做斗,也叫北斗。在中国这片土地看北斗,恰好处于天上的中心,而北斗这七颗星每夜都在移动。移动的方式非常特别,一夜之间,斗柄绕着北方天空旋转半圈,剩下半圈在白天完成。北斗每日的旋转,就如同现在钟表的时针,一日一圈,那么恰好可以指示时间。不仅如此,斗柄总体指的方向一年里也有规律。
「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鹖冠子·环流》
正是由于这个规律被中国人发现,古人感觉地上季节、万物生长、天上星辰位置,似乎都被北斗号令着。北斗被崇拜的文化自然就诞生了。再结合二十四节气,模仿北斗的勺子制成最早的指南仪——司南。北斗七星斗的部分叫斗魁,柄的部分叫斗柄。从斗魁开始,每颗星有一个具体的名字,分别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而且,北斗七星中,连接天枢、天璇,其距离朝着天枢方向五倍处,恰好就是北极星。因此,天枢星又叫指极星。
北极星的特点是,所有的星都围绕着它在移动,北极星不动。《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以北极星比喻人间帝王。北斗的名字也许比较晚(至少有酒斗出现后),但北斗的崇拜非常早,也许上古时期,北斗就不是这个名。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仰韶文化地层中,发现了三组用蚌壳摆成的龙虎图案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出土了用蚌壳摆成的龙虎图案,这是距今6400年前的杰作。第一组龙虎图位于45号墓中,墓主人的左右两侧分别用蚌壳精心摆塑出一龙一虎,龙虎的头均朝向北方。龙虎之间、正北中央,又有用蚌壳精心摆塑的北斗,斗杓则为两根人胫骨,这说明早在新石器时期的先民已开始崇拜北斗。按照古中国人的说法,北斗不止七星,而是七明二隐,共九颗星。也就是说,北斗七星的叫法似乎不准确,应该叫北斗九星。九星的传说是上古时星空尚能发现二隐星,后来再也看不到了。
辅弼二星,一直以来只是传说,并没发现,甚至怀疑其存在。然而国外的科学家却认真对待。英国学者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天学》,曾引用过Chu Kho Chen在1947年发表的论文,称,根据中国古代《星经》的古老传说,「北斗原来不是七星而是九星,不过其中两颗后来已看不到了。」1949年,日本人能田忠亮在日文《东方学报》第12册发表的题为《夏小正星象论》的论文,他将这一源自《大戴札记》的文本中的星象纪录作分析、计算和比较,结果极大发现《夏小正》大部份的星象都是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星象。其实,开阳星的辅星用肉眼是可以看到的,只是需要特别好的视力。至于弼星,期待将来的天文发展能发现。七明二隐的北斗,道教称为「聚者为七元星君,散者为分形九曜」。并有九皇崇拜。所谓九皇,北斗七星加辅弼。必须强调的是,原来的北斗信仰不是以九皇信仰为主,至少在宋代以前,它的原本面貌并非拜九皇,而是拜北斗真君。九皇信仰的出现是在道教盛行之后方才流传。
事实上,道教只是延续上古中国人的信仰,在道教没有教团之前,北斗信仰早已深入人心,且是制定历法的参考标准。北斗还可指示农业、人事等。「斗柄运于上,事立于下;斗柄指一方,四塞俱成」《鹖冠子·环流》北斗有这么特别之处,被中国人崇拜那就很自然了。「天下有泰山,天上有北斗。」泰山和北斗成为人们自然崇拜的明星,并逐渐合称泰山和北斗为「泰斗」。《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学盛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泰斗的意思逐渐延伸为某个领域的核心人物,佼佼者。如:文学泰斗、数学泰斗等。早期的北斗尚未神格化,但依照对北斗的崇拜,神格化是迟早的事。山东嘉祥的汉代武开明墓石祠,后石室第四石上刻有北斗星君图,图中的北斗七星,是前四星组成车舆,后三星组成车辕。这辆车没有轮,它是腾云驾雾而行,石刻上的北斗星神是一个头上载着斜顶高帽的角色。很显然,道教教团兴起前,就已经有了北斗星君神格化崇拜。《史记天官书》中「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方」。北斗指示着天下万事万物,由此思想发展出,人的生命过程也由北斗指示和掌握。《云笈七韱·稟生受命部》:「在胞之时,三元养育,九气布化,五星为五脏,北斗七星开其七窍。」但是,《云笈七韱》并没有解决神格化的北斗星君身份问题。而是统纳了历代关于北斗的身份信息。那么北斗星神原始的身份到底是什么呢?斗姆又是怎么回事呢?敬请关注下一文
道教从生到死的文化(连载九)
说了那么多北斗的文化,但没说拜斗的好处,真的如传说中那样可以延寿吗?靠谱吗?
「原夫太素未分,无光无象,混黄成化,有始有终,则升清而滞秽,辅善而贬凶。置百二十曹局,列于冥府;造三十六部经,秘于琼宫。度天人之有道,启含识之不曚。余叹曰:莫非三界十方,天地人伦,斯所以为道之纪也。今窃见圣世,幸逢丰年,得遇皇恩。将道德而安家邦,效勋华而育黎庶,而况天下晏然,太元彰耀。今即启有道之心者,扶风氏等志奉日新,慕真岁久。祷天祐而制凶魔,求师训而传道要。遂得遇崆峒山元真人,明龙汉之元文,演赤文之妙奥。教符十洞三乘,化列万机一仪,注解《北斗延生真经》一卷。上则有飞神金阙,中则有保国宁家,次则有延龄益寿。普度有请之品,同登无碍之门,于是谨作斯文,用题经首。李白谨序。」《全唐文·卷三四九·北斗延生经注解序》。李白
大家都知道鼎鼎大名的诗仙李白,但极少有人知道他另一重身份,上清派道士。(官方宣传都刻意掩盖历史名人的道士或道徒身份,诸如王羲之全家族、祖冲之、孙思邈、贺知章等等。与西方国家不同,人家都很自豪的说哪位名人是教徒等,文化软实力被扣上迷信都帽子,就连自己杰出人物也遮遮掩掩的)李白为《北斗延生经》注解作序,从序文可以看出李白对北斗的崇拜以及对拜斗理解。恰如道教所讲那样,拜斗有三个好处。一则帮助飞升金阙,二则保家护国,三则延年益寿。作为大唐的文化巨星,如果对北斗没有正确理解,信口开河的话,岂不是贻笑后世?那么我们普通人就难以理解了,为什么拜斗有这么大的好处?是怎样的原理?又是如何操作的?可以验证码?上清派中有一支脉天心派,他们的法术以三光北斗为主。所谓三光,日月星是也。「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庄子·杂篇》在庄子的理解里,日月星的运行是天上规律,春夏秋冬是地上规律。天地交感,就可以掌握天地法则来安人民。换言之,古人认可的天地交感就会影响人,在理论和事实上是行得通的。只不过有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天上规律不被常人所发现和理解。(比如月球的运行直接影响地上潮汐和生命周期)天心派的法术正是利用天地交感,以三光正气为施法能源。三光正气入门第一课就是理解北斗之气(北斗周围的宇宙能量),因为在天,称之为罡气。「天罡气,天罡星,约离斗柄三丈」《上清天心正法》。在这个法术中,行法者(道士)要心、形与北斗相通,穿着理解中北斗天罡星君的衣服,「阳日天罡正面行。面如炎火色,身衣红罗衣,顶上有青黄红三色气,口吐火光万丈,左手结天罡杀鬼印,右手执宝珠,随气收入口中,任意发用存见,火光细如丝雾,灿灿有声,灌溉其身。」然后行法。道教给予北斗七星各神讳
天心派认为,人的身体就是一个熔炉,也可以叫容器,或者理解一个充电器,这个充电器专门充三光能量。然后保存起来,滋补自身。按照这个理解,拜斗就是《论一个充电器的自我充电重要性》这也就好理解了,大家都是充电器,只不过别的充电器一辈子用完电就挂了。而你经常充电,自然就比别的充电器活得久一些。所以,拜斗具有延寿功能。(当然,必须是正确的拜斗(充能)姿势)如果你想仅仅朝北斗星君的神像下跪拜几下就像延寿,那还是回去做梦延寿吧。那是懒惰和奴性思维的蠢人,就像佛教那样拜一下就以为获得佛的保佑,实打实的迷信和无知愚蠢。回到拜斗,「凡法官,若能请三光气,日夕不怠,千日功成。滋悦颜色,壮体轻身,免诸百病。若终身不倦,渐入仙真功力,难可尽言。若只服得千日,凡遇治病,不用算取方上存想,但只一念布气,吹于病身,自然安愈,万邪降服,可不敬乎?」从文献我们可以看出,拜斗的核心是收集三光罡气为我所用,而这个收集过程是需要法术的(找充电板、插上充电板的过程),故而,能行此法术之人才行。那普通人怎么办?不是人人都可以学会,也不是人人都能有资格请动三光气。所以拜斗成为道教一个专门科目,为普通百姓服务。普通人不会拜斗,有专业人员帮你即可,后世逐渐演变成拜斗法会。理解了拜斗,自然也就理解了拜太岁、安太岁了。(理论逻辑上差不多)由于拜斗信仰在中国有很厚的根基,佛教进来之后也想玩拜斗。唐朝时,《大藏经》里面出现了《佛说北斗星延命经》、《北斗七星念诵仪轨》、《北斗七星护摩秘要仪轨》、《北斗七星护摩法》等诸多伪造的经书。贪狼是通证如来,巨门是自在如来,禄存是成就如来,文曲是吉祥如来,廉贞是智辩如来,武曲是游戏如来,破军是药师琉璃光如来。(出自《佛说北斗星延命经》)拜斗,在宋以后逐渐演变成所拜之神为斗姆,北斗星君被替代,那斗姆又是怎么回事呢?「北斗之神有雌雄,十一月始建于子,月从一辰,雄左行,雌右行,五月合午谋刑,十一月合子谋德。」《淮南子·天文训》北斗之神是男女二位,从子月开始,男神走左边,女神走右边,到午月相聚,然后喝酒吃肉都来不及,忙着对照刑(看看哪些人该杀)。之后又分开,到第二年的子月相距,又忙着对照德,(看看哪些人该赏)。《淮南子》这段话其实是通过加密的,让人看似理解而又不理解。这段话本质不是在讲神怎样怎样,而是讲北斗一年从子月到第二年子月的运行,天文知识故事化。第四、虽然掌握生杀大权,但还是可以避开。比如从子月到午月谋刑,那在这段时间你给老子安分守己,不要与天文对冲。「太阴所居辰为厌日,厌日不可以举百事,堪舆徐行,雄以音知雌,故为奇辰。数从甲子始,子母相求,所合之处为合,十日十二辰,周六十日,凡八合。合于岁前则死亡,合于岁后则无殃。」《淮南子·天文训》正统道教中,并无斗姆,斗母是经过唐代佛教渗透拜斗系统,到了宋代捏造并替换掉拜斗对象,把一个印度人安插在中国神仙体系之中。唐代末年五代初前蜀杜光庭撰写的一部中国女神、女仙的专门著作,叫《墉城集仙录》
《墉城集仙录》把女神、女仙都写了个遍,甚至包括人修成的。不好意思,没有斗母。斗姆又参照了是道母而演变,《黄庭经》内提到修炼方法,也有「道父道母」之说。道父道母,根据道教理论,元始有阳体,也必有阴体,道生万物,万物存在,必然有道父道母概念。不过这仅仅是个道学概念,并不是说有道父、道母二神。《斗姆延生经》中讲述了诸星之母是道母化身为斗姆元君。这也是斗姆地位高的原因。但紫光夫人故事一说,直接把对宇宙先天之母的理解庸俗化。甚至不去挖掘道母的文化,直接会认为紫光夫人成斗姆的故事迷信化。至于《淮南子》中北斗男女二神,在后世传承中直接消失了,这男女二神直接是北斗九星的上司,亦即后来保留了男神的北斗星君。北斗系统用拜斗姆来替代北斗星君,似乎影响更大,因为斗姆不仅比北斗九皇高,还比北斗星君高。一群印度人和精神祖国是印度的和尚阴谋实现了,成功把一个印度人安插在中国神坛中,替换原有的北斗。再往后,斗姆神权继续扩张,不仅北斗,南斗、东斗、西斗、中斗、万星等都是斗姆所生,斗姆神权扩张到万星之母,亦即汉代所说的「道母天尊」。佛教进入中国,不但把北斗信仰拿过去改名换姓,还把斗姆也给改名换姓。佛教用印度的摩利支天命名给斗姆,并把摩利支天的怪物形象强行替换斗姆。
摩利支天形象为印度式的怪像(正统中国神系之神为正常人形象),佛教还给摩利支天安排了七头猪拉着车架的坐骑,是为了侮辱北斗七星。白玉蟾曰:礼斗亦学道人之急务于心焉,慕道礼斗之法岂可不证明其所由来乎。粤稽鸿蒙垂象星悬北斗,位正中天,为运行之本化育之源。于中主宰因名之为斗母,又名之为道母。经云有名万物之母,此之谓也。何由好事者谓有母不可无父,加之周御国王之称。又谓斗母曾显圣于宋高宗南渡之时,现四头八臂之像,殊不知此释氏之所谓摩利支天菩萨,非道母也。夫菩萨本生西域,乌得而浑名北斗之母耶!又说御辇七猪是斗星所化,获罪于天者大矣。
在《开元道藏》被毁之后,道教连自己道母形象都无法考证,而被直接篡位成功的摩利支天掩盖了真相。由于斗姆文化源自道母概念,自然没有名讳,后来的道教编撰的紫光夫人故事以及名字直接用摩利支天,后来写成摩利攴天。(攴,音po),可能为传抄写错同时为了区别佛教摩利支天而被沿用。所以,问题就很清晰了,斗姆是道母延伸,摩利支天是摩利支天。都不不应该是摩利支天的形象。拜斗法术和仪轨沿用古时候拜斗之延寿禳灾之术,但后来道教的斗姆形象成了印度人。这也是为什么拜斗姆也灵验的缘故,因为法术未变,可能神坛上坐了个他国之人。北斗和拜斗算是基本上讲完了,北斗注死也就理清楚了。换言之,人死亡程序是由北斗开始,北斗断死,冥府提交档案察功过,太乙主救度。这就是道教的死亡程序。那么南斗和其他几斗呢?祂们存在的文化意义和价值又是什么?
道教从生到死的文化(连载十)
上文说到拜斗,本文来说说斗文化的扩充。
天空中其实划分出斗形状的星宿,只有南斗和北斗。
但是中国人做事,万事讲求全面,既然有南北斗,那么东西和中也应该有斗,于是扩充了斗文化,把东、西、中三星域中并不像斗的星宿也称之为斗,完善成为五斗文化。道经称,北斗落死,南斗上生,东斗主冥,西斗记名,中斗大魁,总监众灵。
其实监管了人一生中最看重的生死名利病老等内容。只不过北斗和南斗的直接关系到生死,尤为被重视。
根据《五斗金章经》记载,注生注死并非固定给南斗北斗,而是根据生辰属相划分。
人生于下土,而命系于上天。也就是出生那一刻的星象排布,星球万有引力也罢,磁场也罢,形成那一刻独一天上“风水”格局,而这个格局直接影响出生时的一切生物。
「人生下土,命系上天,人之生也,顶天履地,有阴有阳,各有五行正气,各有五斗所管,本命元辰,十二相属,且甲乙生人东斗注生,丙丁生人南斗注生,戊己生人中斗注生,庚辛生人西斗注生,壬癸生人北斗注生,注生之时,各禀五行真气,真气混合,结秀成胎,受胎十月」《五斗金章经》
年份中,甲、乙年出生的人,由东斗注生;丙、丁年出生的人由南斗注生,戊、己年出生的人由中斗注生;庚、辛年出生的人由西斗注生;壬、癸年出生的人由北斗注生。
并且分为十二库,地支年份出生的人对应十二库,每一库有库存本命寿元,寿元先天决定,然后再根据一生情况五斗进行计算,得出此生命一生的祸福生死情况。
「子生之人第一库中,辰生之人第二库中,申生之人第三库中,亥生之人第四库中,卯生之人第五库中,未生之人第六库中,寅生之人第七库中,午生之人第八库中,戌生之人第九库中,巳生之人第十库中,酉生之人第十一库中,丑生之人第十二库中。」《五斗金章经》
除了五斗对人一生监管着,还有二大司命对一生保护着。这二大司命在后来的道教中逐渐消失了。二大司命亦即《楚辞》中提到的大司命、少司命。在先秦的大司命少司命,其职能后来一部分融入了北斗、南斗。大司命和少司命的主要神职是对生命一生分为两个阶段进行保护、监护。
亦即,把人分为少年阶段、成年后阶段。少年阶段由少司命守护,成年后阶段由大司命守护。
少司命主管儿童,为女神,大抵是因为女性慈爱祥和,少年容易接受吧。
当然也有另一版本认为,大司命是女神,少司命是男神。
天魂+地魄(三魂七魄)在受胎十月中每月注入一个,降生,少司命开始守护,成年(二十岁,按照周礼)由大司命守护。
正常有功或善行人死亡→经土地、境主等逐步到东岳大帝再到东王公或西王母。正常无功或恶行人死亡→经土地、境主等逐步到东岳大帝再到灰飞烟灭。修道有成之人→直接到(男性)东王公或(女性)西王母引上界
本系列结束。仅简单介绍其概况,更多详细内容以后有机会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