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改错-疾、病(连载14)


蕐夓文朙中樞府 二七六二五零二年六月十九
原創


连载链接





《说文》改错-疾、病(连载14)


《说文》改错-疾、病(连载14)


《说文·疒部》:疾,病也。从疒矢声。

《说文·疒部》:病,疾加也。从疒丙声。


《说文》在解释病、疾这两种意思相近的字时,采用互相解释的方式,这种解释其实就是没有解释。因为你想知道病什么意思,得先知道疾什么意思,要想知道疾什么意思,得先知道病什么意思,死循环。《说文》中这种互相解释的字组还有很多,以后详写,本文先论疾、病二字。


疾、病在今天的字义看来几乎可以画等号,属于同义字,其实它们本义字有差别的。


《说文》改错-疾、病(连载14)A02666j001.png


从早期的字形中看,尚未加疒只,从大从矢(箭),象人中流矢,外伤。

A02666j002.pngA02666l001.png

后期所有与疾病相关的字都从疒(床榻),表示人生病需要躺下休息。疾这个字也从疒从大从矢,再省掉从大,变成从疒从矢,即今疾字的来源。


很明显,疾这个字表示外伤。


再看病字,从疒从丙。

《说文》改错-疾、病(连载14)A02667l001.png

为什么病字从丙呢,最常见的病大概就是肚子痛,肚子痛最直接的原因是肠胃出现了问题。而在中医体系里面,丙表示丙火,丙火指小肠。同时丙火平衡,充满朝气、精力充沛、积极进取。丙火若失调,则人是毫无生气的。


所以从丙,表示丙火失调,引申到人体内部器官出现问题,是内病内伤。


所以疾、病二字看似相同,实际表达不同的含义。


疾:外伤。

病:内伤。脏腑失调。


疾为何还有速度快的意思呢?正是由于疾是外伤,上一秒还是健康的,下一秒就可能中箭矢受伤,故疾也有快的意思。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此处的疾就是快的意思。


《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曰:君有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利也,欲治不疾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疾在肌肤,不治将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疾在肠胃,不治将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望桓侯而还走。桓侯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胃肠,大剂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扁鹊已逃之秦国。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疾也,攻之于腠理。此事皆治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圣人蚤从事矣。


在扁鹊见蔡桓公的记载里,此处为什么用疾呢?按字义理解,蔡桓公是病才对,脏腑内病。


其实,疾病二字通用,大抵也是周朝时候。更多喜欢用疾而不用病。

因为言某人有病,表示你身内有问题,有时候特指脑袋,比如骂人你是不是有病,而不是有疾。所以在周朝那个重视礼法的年代,为了尊重对方,即便是病,也会言疾。外疾不是自己能控制的,内病往往是自己造成的。


所以蔡桓公是病,也得言疾,便是此理。


终上所述,当如此改正:


《说文·疒部》:「疾,病也。从疒矢声。


改为:

《说文·疒部》:「疾,外伤也。从大从矢,或从疒从矢,中矢。引申急也、速也。秦悉切。」



《说文·疒部》:病,疾加也。从疒丙声。皮命切。

改为:

《说文·疒部》:「病,内伤也。从疒从丙。脏腑丙火损也。丙亦声。皮命切。」




连载链接




0 評論 - 登錄 參與評論